微历史·格物 : 王子臣俎:古人的“砧板”?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08期 作者: 朋朋 

标签: 文物故事   古代生活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诸事,孔子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俎和豆这两种器物,常被用于祭祀场合,孔子以“俎豆之事”指代周礼,在这个领域,他是专家。

国家博物馆以新近入藏的重点文物举办了一场《近藏集萃》展,当中有一件“王子臣俎”,正是孔子时代现存惟一带有铭文的青铜俎。


乍一看,它就像是个小马扎。通高大约只有22厘米,俎面呈长方形,略束腰,中间微微凹下去,一个十字形镂孔的周围,有四个L形的小镂孔,下部是四条细长的支腿。俎面上的八个文字笔划复杂,蜿蜒盘曲,很多学者认为,这应该是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楚地比较流行的鸟篆文,释读铭文可知,这件青铜俎的主人是楚国一位叫“臣”的王子。

俎,是一种用来切肉和盛肉的几案,其高度和功能与当时人席地而坐的习惯是匹配的。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俎,出土于距今大约四千多年前的陶寺文化遗址,是一件木质已经腐烂的彩绘木俎。青铜俎则出现于商代,到了西周,俎的形式更加丰富,并在周礼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具体来说,大型祭祀结束以后,主祭人会把肉分给亲属和下级。先秦典籍中常见周天子为诸侯颁赐祭肉的记录,这种祭肉通常被叫做“胙”。吃肉时,需要把熟肉放在俎上,用刀切割,肉的汤汁则会顺着俎面上的镂空流下来。今人常将“刀俎”二字连用,以“人为刀俎”比喻任人宰割。某种程度上,俎就相当于古人的“砧板”。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