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里的新气象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6年第01期 作者: 纪离容 

标签: 开封县   文物故事   

街上人头攒动,店铺生意兴隆……开封繁荣的市井生活,尽在《清明上河图》上铺展。中国城市的面貌在宋代时发生了由“坊市制”向“街巷制”的革命。坊墙的倒塌,宵禁的废弛,带来了哪些新气象?又使哪些新职业应运而生?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图为《清明上河图》中一角——汴河码头。码头附近,小客栈、茶馆、酒肆、车行和算命铺云集,苦力们麇集于此讨生活,是底层人民的栖身之地和精神家园。汴梁城内外聚集了大量流动人口,是他们造就了汴京城的新气象。
供图/故宫博物院

周景的十三间楼子

公元九世纪的一天,诗人白居易登上了长安近郊的观音台。向晚登高,长安城沐浴在沉沉暮色中。望着脚下徐徐展开的长安城,白居易诗兴大发,写下《登观音台望城诗》:“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在白居易眼中,长安的坊如同棋盘一般规整,长安的街道好像菜畦那样笔直。

的确,唐代长安城是严格按规划设计而成的。它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划分成108坊。每一坊大小基本相同,用坊墙围作标准的长方形,形成一个个封闭的空间。坊内只许住人,不得经商。商业贸易全集中在东市和西市。

长安的日常生活,与今人的想象极为不同。在连接外郭城城门的六条主干道(六街)上,设置了六门“冬冬鼓”,用以报时。天快亮时,宫城承天门上晓鼓声响起,六街鼓紧跟着擂动,鼓声传至京城四面八方,于是皇城、宫城、外郭城及里坊各门,先外后内,依次开启。暮色苍茫时,承天门上暮鼓声起,八百下之后,宫门、城门、坊门相继关闭。暮鼓的击鼓时间,根据白昼长短有所不同,冬天五更三点,夏季五更二点。而晨鼓则是“三千挝,辨色而止”,这就是说,当人的眼睛可以看清楚远处的物体时,便可以停止击鼓了。

闭门鼓后至开门鼓前,严禁居民出入各坊,长安实施宵禁。为了保证夜禁制度的实施,朝廷在坊内设有坊正,负责坊门的开闭与坊墙的维护,左右街使和金吾卫则在大街上稽查巡防。在唐代触犯夜禁,将会受到严厉的责罚。《唐律疏议》载:违反夜禁的人会鞭打二十下,只有因紧急公事、吉事、凶事、疾病才能依据文书出入。

责任编辑 / 杜聪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