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们的千秋“文”业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10期 作者: 李园 

标签: 文物故事   东城区   

紫禁城的主人们,是整个帝国的政治核心,有时他们还要被塑造为道德的楷模,但是有些帝王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还想成为文坛的领袖,创造『文治』的盛世。帝令之下,学者云集,皇宫似乎又成了帝国的学术中心,这样的学术中心,给帝国创造了怎样的文化成就?
文化特权
雍正是一个cosplay爱好者,他喜欢穿上各种服饰,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而追求文治的他,最喜欢表演的就是学者的形象。图中雍正身着汉式野逸村夫衣冠,手捧书卷,一派隐士大德之相。不过这种体验,只有身为皇帝的他才有特权感受,在文化管制严厉的清朝,普通百姓如果作此打扮,怕是有掉脑袋的风险了。供图/古雅轩

作为《四库全书》编纂之一的翰林庶吉士黄寿龄,这些日子是异常的郁闷。《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繁重,他为了方便在家加班,就将编书用的主要材料《永乐大典》拿回家中六册。或许他以为此事机密,外人不知,于是他在阅读完这六册书后随手放于家中,万没想到,竟有“雅贼”光顾,单将这六册大典偷去。

此事后来被乾隆帝知悉后龙颜大怒:自己修四库本要彰显文治盛世,结果本朝新书未出,前朝旧典就丢,“文治”盛世搞成这样,实在太打脸了。愤怒之后,乾隆传下了口谕:“即日起,京城全城戒严,官兵竭力缉捕,务必将丢失的六册大典找回来!黄寿龄暂且退下,听候发落!”

在乾隆皇帝的命令下,帝国的官员们紧急行动,将京城封锁了起来,各衙门的捕快也都加班加点的排查。大概是偷书雅贼的贼胆被吓破了,事件发生了一个颇为戏剧的转折:一天清晨,办案人员在宫门外御河桥上发现了这六册书,《永乐大典》失而复得了。同时,黄寿龄因是帝国急需的人才,得到留职查看,罚俸三年的处罚。《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竟可以影响乾隆的“盛世工程”?

盛世文风
乾隆时,帝国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整理,《四库全书》就在此时问世。图中所画为承德避暑山庄内,《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与同僚们进行讨论的场景。编书工作随帝而行,乾隆帝到承德,学者们就从皇宫来到了行宫。
图中是早期来华西方人笔下的中国风物画,清政府对出版业没有审查制度,图书市场繁荣,但这些书一旦被发现有政治问题,那很多人的脑袋就不保了。

篡位者的正名工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年仅20岁的解缙高中进士。这位新科进士早先即以神童之名着于天下,此时天下将定,朱元璋这位粗通文墨的皇帝明白,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他开始着手崇文抑武,重用文人,解缙被他召入翰林,并提点他说:“你我义为君臣,恩同父子,你与我应该知无不言。”听闻此言的解缙当了真,次日即意气风发地上了万言书,针砭时弊,议论国事,他甚至在这封名为《大庖西封事》的万言书中直言,皇帝爱看《道德经》《说苑》之类的“杂书”是不对的,如果真喜欢看书,不如让他带几个人,给皇帝编修出一部讲解经史的大全来。若是老臣如此说话,这位朱皇帝大概会大动肝火,但解缙这么做,反而得到了朱元璋的表扬。想在文治上超越前代的朱元璋,此时或许萌生了编修大型典籍的想法,而这位直言的青年才俊,大概是此时他心中的主编人选。

责任编辑 / 陈立长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