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里的“如意宝”

如意飘香
这只富丽华贵的金錾花如意,通体以金丝勾勒缠枝花纹,配以碧玺的花瓣、珍珠的花芯、翡翠的叶片,一派富丽堂皇。它还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在首、中、尾可以开合,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花瓣。是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中最有匠心的一只。
这只富丽华贵的金錾花如意,通体以金丝勾勒缠枝花纹,配以碧玺的花瓣、珍珠的花芯、翡翠的叶片,一派富丽堂皇。它还有一个精巧的设计,在首、中、尾可以开合,以合页与器身相连,可以放置香料、花瓣。是清中期宫廷流行的三镶如意中最有匠心的一只。
1793年的中秋节前夕,乾隆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出于礼节,他决定由对方转赠给英王乔治三世一件礼物,一件与即将到来的佳节相衬的礼物,他想到了“玉如意”,既贵重又吉祥,与大清国的身份十分相当。
对马戛尔尼而言,神秘而富丽堂皇的中国宫殿以及繁文缛节的异国礼俗让他应接不暇,一切都让他感到兴奋不已,只除了拿在手上的这件“国礼”。他略带失望地在日记中写道:“皇帝将赠给英王的第一种礼物托我转呈,其物名曰如意……是一种长一英尺半的白石,刻化而成。虽华人以为此物异常名贵,余则以为就此一物之原价而论,未必值钱。” 这位英伦特使不仅不认如意还不认玉。
之后,当马戛尔尼及其随从参观清宫中的各处宫殿时,他惊奇地发现,原来每座宫殿内的宝座旁,竟然都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这种“未必值钱”的如意。如果勋爵大人能活到今天的话,他肯定会大跌眼镜:2007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把清宫乾隆御制游龙戏珠白玉如意,成交价超过870万港币。

『执君』在手
如意古称「执君」,从一只为人解忧的痒痒挠,升级为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珍玩,对它的喜爱,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这幅《雍正观花行乐图》中,端坐的雍正皇帝手中执有一只灵芝状的如意,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含义。
如意古称「执君」,从一只为人解忧的痒痒挠,升级为文人雅士爱不释手的珍玩,对它的喜爱,甚至连皇帝也不例外。这幅《雍正观花行乐图》中,端坐的雍正皇帝手中执有一只灵芝状的如意,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更被赋予了吉祥驱邪的含义。

图中这只清代黄杨木如意,以自然根结略加雕琢而成芝朵,柄身中部雕缠绕的根茎,即为典型的灵芝如意。
恰如人意,不拘一途
如意的基本造型是一根窄长的柄,首端卷曲而起。这个形象曾出现在一个相当有名的画面中——《竹林七贤》:在出土于南京西善桥的南朝古墓画像砖上,树下悠然闲坐的王戎,手中所执的正是如意。与王戎并列的高士们,有举杯的,有啸歌的,有弹琴的,唯有王戎手中的如意,看不出明确的用途。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