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子,乾隆皇帝的面子工程

寿比南山不老松
乐寿堂是乾隆皇帝退位寝居之地,老皇帝把最心爱的玉器全都堆叠在身旁。左页图是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雕琢完成的「丹台春晓玉山」,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乾隆晚年喜好歌功颂德,玉山子的制作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苏十月
乐寿堂是乾隆皇帝退位寝居之地,老皇帝把最心爱的玉器全都堆叠在身旁。左页图是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雕琢完成的「丹台春晓玉山」,象征「寿比南山不老松」。乾隆晚年喜好歌功颂德,玉山子的制作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苏十月
在紫禁城的西北角,有一座名叫“乐寿堂”的宫殿,曾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寝宫。无论是所处的位置,还是建筑的规模,乐寿堂在号称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房屋的紫禁城中,都不算显眼。然而,乐寿堂总是人流如织。人们纷至沓来,不为别的,就为了一睹一件国宝的神采。
这件国宝,是一块巨大的玉石,它通体碧绿,高达两米余,矗立在“乐寿堂”的匾额下。走上前仔细看,原来它被雕琢成山峰的形状。只见山峦叠嶂,瀑布奔涌;遍山古木苍松,处处洞穴深秘。在悬崖峭壁间,聚集着成群结队的工人。他们或抡锤击石,或拿杠杆撬山。
玉山的阴面,刻有隶书“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隶书下,是一首《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这就是被称为“玉中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这件玉雕重约五千三百多公斤,从开采到雕琢完成,历经十余年。因为它的体量过于庞大,自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九月被安置在乐寿堂北大厅后,一直没挪过位置。
在探究乾隆督造“大禹治水图玉山子”的心迹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广袤的西部,玉山子的原料,就产自那里。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