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乐舞图扁壶
来自西域的男子单人舞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8期 作者: 朋朋 

标签: 文物故事   

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的范粹墓,出土了一件黄釉瓷扁壶。它上窄下宽,口颈比较短小,与壶身相连的部分装饰着一圈联珠纹,肩部各有两个穿孔,以方便使用和携带。最精彩的是壶身两侧略带浮雕效果的乐舞图景:中间一名男子在莲座上翩翩起舞,身旁各有两人手持铙钹、琵琶和横笛配乐伴奏,其中一个尽管没有乐器,但却用双手打着拍子。这五人个个高鼻深目,穿着窄袖长衫,明显是西域胡人的形象。

画面中胡人所跳的舞蹈,是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胡腾舞。胡腾舞也叫“胡旋舞”,以旋转和腾跃为主要动作。舞者通常是在面积不大的花毯上迅速旋转,脚步有节奏地腾跃扭动,配合摆动的双手,展现男性舞者的轻盈敏捷、阳刚奔放。

很多人认为,胡腾舞来自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魏晋时代,被来往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带到中原,并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鼎盛,一度成为宫廷乐舞的组成部分。唐代十部乐中有五部是西域音乐,《旧唐书》记载,那位改变了唐朝命运的节度使安禄山,就“善舞胡腾”“其旋如风”。唐灭以后,胡腾舞不仅没有消失,还有了更利于观赏的改变,比如,舞服的袖口部分不再采用起初的那种窄袖,舞袖变得宽大了,甩动起来,更能表现男性豪爽粗犷的气概。直到明清时期,胡腾舞和众多来自西域的艺术形式才渐渐衰落下去,今天,在阿拉伯世界的舞蹈艺术中,还能依稀找到当年胡腾舞的影子。

黄釉扁壶曾经的主人范粹,出身于汉人望族,曾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等要职。唐人李端的《胡腾儿》一诗曾经提到过凉州:“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不过,在范粹生活的时代,位于甘肃武威一带的凉州,并不在北齐的统辖范围内,因此也有人猜测,范粹获封的“凉州刺史”,统辖的应该只是个虚设的州郡。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