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佛牙”漂流记
标签: 文物故事


19世纪中叶,古印度犍陀罗地区雕刻艺术的考古发现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这些雕刻作品大多制作于公元1世纪至4世纪之间。左页图为犍陀罗风格的佛头雕塑。上图为从犍陀罗国传至中国的“悟空佛牙”。
公元前485年,80高龄的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拘尸那伽城涅盘(虽然其仙去年代多有争议,但今多取公元前485年之说)。佛谢世后,以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化为“舍利”。不曾想,为获得供养佛舍利的权利,古印度竟然爆发了一场战争——史称“八王分舍利”。八国举兵相争,最终达成协议,均分舍利,于本国起塔供养。
佛牙是舍利中的舍利,在佛教信仰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佛祖到底留下多少颗佛牙?其实有多种说法。按照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之说: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
天帝和海龙都不可捉摸,唯有犍陀罗国与羯陵伽国有迹可寻。传奇的是,上文提到的两颗真身佛牙之一,后来随着僧人悟空“漂流”到中国,几经周折,后又消失无踪,成为一个“传说”。800多年后——1994年3月15日,这颗佛牙竟又惊现了:在山东汶上县宝相寺太子灵踪塔地宫里,它由金棺、银椁、石匣、层层相套,银椁由银条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黄绢覆盖,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银座上……这其间是怎样的一种因缘际会?
佛牙使者——悟空禅师
古印度的佛牙怎么会从遥远的“西方”东传至中国呢?这与唐代的一名高僧悟空禅师有关。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