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帽 头上的“革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5年第02期 作者: 骆文 

标签: 文物故事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头上戴什么,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男子很重要,因此古时有“衣冠之制”。古代男子首服首推冠冕。然而“冠冕堂皇”便要恪守礼制,于是也有一些人宁愿“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抛弃冠冕的日子里,风情万种的头巾,千奇百怪的幞头,和花样百出的帽子,共同发动了一场头上的“时尚革命”。

最炫头巾风

如果形容一个人表面庄严体面、正大,而实非如此的话,用4个字就能解决——冠冕堂皇。冠冕是古代官员和皇帝戴的帽子,乃身份的象征。那么不当官的人戴什么呢?头巾。汉蔡邕的《独断》里有言曰:“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帻”(zé),是古人对头巾的称呼。

古代劳动人民属于“卑贱执事不冠者”,他们戴的就是头巾。尤其是一种青布头巾,因为戴的人非常多,久而久之“苍头”便成了百姓的代指。也有将百姓称为“黔首”的,命名方式大同小异。“黔”为黑色,“黔首”就是戴黑头巾的人。

首服之变
梁冠、乌纱帽、翼善冠……在暗夜中,古代的首服仿佛穿越时光而来,初展它多彩的风姿。左右各插一个帽翅是明代官员的乌纱帽,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就成了明代皇帝常带的翼善冠。千变万化中,埋藏着关于中国男子身份的“密码”。

戴冠冕体面、气派,但一言一行要恪守礼制、注意形象,而头巾就方便、实用、自在多了。而且在普通百姓心中,头巾也未必不是一种时尚。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了一位美女罗敷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在大美女罗敷面前,小伙子们赶紧摘下帽子换头巾,可见头巾还是很有魅力的。

帩头,也是古代男子包头发的纱巾,即帕头。不过这种“帩头”也不是一块布胡乱包着就行,东汉末年的训诂学着作《释名》介绍了帩头的功用:“帩头,……钞发使上从也。或谓之陌头,言其从后横陌而前也。”

责任编辑 / 马赛屏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