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扣诉说万种风情
背道而驰的纽扣逻辑
在英国《独立报》评选出的“改变世界的101项发明”中,小小的纽扣名列前茅。因为这个日常生活中并不起眼的小物件,却方便可靠的固定住了蔽体的衣服,从而大大解放了人类活动,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在很多人印象里,纽扣是西方世界的“舶来品”。而实际上,在我国广西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战国文物中,就已经出现了纽扣的“身影”。亮晶晶、蓝盈盈的绿松石,被精心雕琢成圆形、椭圆乃至动物头状,千百年后依然活灵活现地散发着美妙的光芒。

衣扣交辉
这是定陵出土的百子衣,上面的童子祝寿纽扣造型优美,璀璨生辉。明代大量使用的金属纽扣在清代依然受欢迎。而童子祝寿的造型与百子衣的纹样相得益彰,体现了纽扣和衣裙的图案花纹相配合的原则。
供图/定陵博物馆
这是定陵出土的百子衣,上面的童子祝寿纽扣造型优美,璀璨生辉。明代大量使用的金属纽扣在清代依然受欢迎。而童子祝寿的造型与百子衣的纹样相得益彰,体现了纽扣和衣裙的图案花纹相配合的原则。
供图/定陵博物馆
然而这样的亮相仅仅是惊鸿一瞥,纽扣虽好,在直到明代的漫长岁月中,它却始终没有能够俘获祖先们的芳心。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习惯于宽衣广袖、绳带系结,临风而立时博带舒展,衣袂飘飘,更显人才俊秀、潇洒风流。纽扣“方便、快捷”的品质,向来不是生活节奏缓慢、追求飘逸审美的传统农业社会的追求。为了显示身份尊贵、生活安闲,贵族们甚至是“怎么不方便怎么来”。据《宋书·舆服志》记载,诗人谢灵运生活的晋末宋初时代,南方贵族衣饰已经发展到要“四人絜衣裙”的地步,也就是说,一件衣服繁冗复杂到连走个路转个身都要四个人随时抬着衣摆。在这样的社会,纽扣改变世界的“魔力”显然是无从施展了。
不过纽扣在汉族社会也并非全无用武之地。秦始皇陵壮观的兵马俑队伍里,兵士甲胄上的纽扣就比比皆是。行军打仗,讲究的是效率与迅捷,在这一点上,纽扣与战甲成了好搭档,在军服领域纵横驰骋几千年。可惜,也仅仅是在军服领域。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