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独立的证物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4年第06期

标签: 文物故事   

这张明信片于1929年9月6日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寄出,10月3日到达中国北平。明信片上的人物是一位13世纪的立窝尼亚骑士团成员,他手里擎着一面黄色旗帜,上面绘有三只蓝色狮子,这个图案是立窝尼亚骑士团的原籍——丹麦王国的国徽上的中心图案,同时也是塔林的城徽。

立窝尼亚骑士团是爱沙尼亚最早的统治者, 13世纪时占领了包括爱沙尼亚在内的波罗的海东岸地区,同时将基督教传入这里。此后先后有波兰、瑞典等国家统治爱沙尼亚。

18世纪初,俄国打败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爱沙尼亚随即被俄罗斯吞并,开始了近两百年的俄属历史。1918年3月,为了争取到退出世界大战的喘息时机,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与德意志帝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将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和乌克兰地区割让给德国,苏俄红军和赤卫队从这些领土上撤出。但仅仅8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苏俄借德国败退之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割让的领土。而爱沙尼亚则立即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并驱逐了境内的德国和苏俄军队,迫使苏俄在1920年的《塔尔图和约》中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自由。新独立的爱沙尼亚将“黄地上的三只蓝狮”徽章略加修饰,作为自己的国徽,以体现本国的历史文化本色。

当这张明信片1929年从塔林寄出时,正是爱沙尼亚独立自由之时,但好时光是如此短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幕拉开,苏联为了打造防备纳粹德国的缓冲地带,出兵占领了近旁的爱沙尼亚,并将其改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爱沙尼亚才重新获得国家独立。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