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群的青铜
郑公大墓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0年第01期

标签: 文物故事   

在河南文物界,一直有“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1927年创办河南博物院的目的,就是为了安顿郑公大墓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包含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及杂器等,它们多成套、成对出现,有其固定的组合形式,形成了春秋时期带有中原郑国文化特色的新政器群。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完整的器群文物,却被迫离散而分藏于海峡两岸5个博物馆。对于这些失群的文物来说,这是一次割开血肉的痛苦剥离。


图2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3 (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图4 (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图2、3、4均为蟠虺纹曲耳牢鼎,被收藏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里。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但多数不是直接的烹煮器,为“明尊卑,别上下”的礼器。本页图中的三件鼎皆为郑公大墓出土的蟠虺纹曲耳铜鼎,侈口,敛颈,深腹,圆底。颈部两侧附两个曲耳,腹部附两个牛首环钮,底部附3个兽首蹄足。青铜专家关葆谦以其上有牛首钮且形体硕大而定其名曰牢鼎。牢鼎共有9件,其中河南省博物院藏5件,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台北历史博物馆1件,另有1件下落不明。

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因离散而生发的“残缺”也是一种美

“离散文物”,似乎不是个新问题。中华大地,自古以来,或朝代更迭,或战争掠夺,或都城迁移,或公物入私,或私物归公,或物随人走,或彼此分据,诸如此类,各种各样的情形,使得一些原本成双成对、成组成套的文物,天各一方,地属多处。如果认为文物有生命,这样的离散自然可惜、可叹甚至可悲;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正是文物展现的或联系的历史的延伸。从理想状态说,成双成对、成组成套的文物,完整甚至原地收藏、保护、展示,当然最好;然而事实上,文物之主动或被动的迁移造成的离散,既是事实,也难避免,由此造成的“离散”,以或许显得有些冷酷的“历史”眼光看来,添加给文物的,往往是内涵丰富的历史的解读。因为离散而生发的“残缺”,也是种“美”,而且是更加引人深思的“残缺美”。

具体到现在比如说新中国建立以后大陆范围内的文物“离散”问题,情形非常复杂,难以一概而言。立足于实际,则在行政权力可以解决、协调的层面,自当尽力解决,以求“团圆”之美;无法解决者,不妨引导个别的保存者欣赏平常的“残缺”之美,偶有机会或愿望,则友好商调,获得短暂的“团圆”之美;甚至可以考虑退而求其次,当需要展示时,通过高科技手段复制之,如此真品与复制品并陈,也可收到形式上的“团圆”与实质上的“残缺”双美的效果。进而言之,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物离散问题,在相信血脉相连的两岸终会走向团圆的大前提下,短期的商调、无可奈何的复制都是现实可行的;至于常态的“离散”,也要看到其意义所在:离散的文物盼望着团圆,何况两岸的人民呢?

责任编辑 / 刘霞  图片编辑 / 汤剑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