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团窠纹到补服
外来文化的中国之路——历史篇

全世界最早、规制最严密的官阶标识——中国补服
上图为郎世宁绘《万树园赐宴图》局部,由图看出,上至乾隆皇帝,下至百官的官服上,皆有补子,补子划分之详细,堪比当代的勋章。右图为当代收藏家身穿补服的照片,依其图案,应为文官从一品。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图为郎世宁绘《万树园赐宴图》局部,由图看出,上至乾隆皇帝,下至百官的官服上,皆有补子,补子划分之详细,堪比当代的勋章。右图为当代收藏家身穿补服的照片,依其图案,应为文官从一品。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
补子,绣在官服前胸和后背上,以不同的禽、兽图案起到标识官阶的作用。补服最早出现于明朝。明洪武元年(1368),赐百官服装,礼部建议服“与唐制同”,就是说在服装制度上借鉴了唐代的制度。由此可见,明朝补服的灵感来自于唐朝官袍。那么,唐朝为何要以动物来标示官员品阶呢?
这要从中国官服的发展史说起。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采用邹衍的五德之说。秦属于水德,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所以秦朝的官服定为黑色。汉承秦制,百官服色虽有四时服色,但朝会仍穿黑衣。汉武帝自比黄帝,所以崇尚黄色,由此黄色成了汉代皇权的象征。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当时谶纬迷信思想十分流行,术士们认为东汉应火德而有天下,以红色为尊,所以百官服色为红色。三国以后,阴阳五行学说逐渐过时,人们对服饰颜色的要求已不像秦汉时那样严格,但是汉魏以来,官服主要为黑色。
北魏、北周、隋、唐四朝的建立者都是鲜卑人或是深受鲜卑影响的汉人,北方胡族的审美由此深深影响着他们。隋统一全国后,在服饰上作了较大的改革。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下诏改变了以“五德终始说”来确定服色的做法,改用服色来区别官阶,把红、绿、紫等北方突厥族喜爱的颜色引入官服,一改几百年来单调的黑色官服;唐朝继承了这一点,唐高祖、唐太宗敕令,“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绯”,八、九品服青。故尔,唐朝 “衣紫为贵”,小官穿青色官服。白居易被贬到九江当了九品的司马,对着琵琶女垂泪不已——所以才有传唱千古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