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菜和仙境
再读李唐《采薇图》
陈凯歌的电影《梅兰芳》中,有这样一幕——年轻的梅兰芳和邱如白义结金兰,为他们作证的,即是一幅南宋古画。被当代电影巧妙使用的这幅画是有明确出处的,它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那么,导演为何要选用这幅画来烘托情节呢?莫非它有特别之处?
伯夷和叔齐
细读此画,会发现其中讲述了一个故事,两位主角便是伯夷和叔齐,情节大致如下:商纣王末年,孤竹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按理,王位应该传给长子伯夷,但父王偏爱三子叔齐。父王死后,获得继承权的叔齐觉得自己即位有悖长幼秩序,于是让位给长兄伯夷,但伯夷觉得自己即位有悖父命,于是兄弟俩双双放弃王位和贵族生活,逃离孤竹国。流浪多年后,他们想去投奔新兴的周国,因为听说周王对老人很好,正好碰到周武王决定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扣马进谏,希望周武王止兵,理由有两条:其一,当时周文王刚刚去世,在这时起干戈,不孝。其二,周是商朝的臣属国,以下犯上,不仁。武王当然不听。于是,周武王灭商之后,两兄弟觉得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不仁不义的王朝,耻食周朝的粟米,躲进首阳山中,采食山中薇菜为生,以致饿死。
在后世,伯夷、叔齐逐渐成为清高的仁义之士的代表,声望很高。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武王伐纣”是仁义之举,救天下于危难之中,那么,伯夷叔齐凭什么不和周朝合作,要躲进首阳山中?历史与道德的标准在他们身上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导致了两种分歧巨大的看法。一种推其为圣贤,一种贬其为迂腐。庄子说这哥俩“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现代人的讥讽更是尖锐。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们对国家和人民不负责任,只管自己开小差逃跑。更有甚者,鲁迅在去世前一年写了一篇《采薇》,讥讽伯夷和叔齐是脾气太大的傻子。
两种截然相反的历史形象,提醒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伯夷、叔齐和《采薇图》放在单一的历史人物评价系统中,而需要把这幅画放回其历史语境。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