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上的商业之声
读《卢沟桥运筏图》
有一幅古画,被认为可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大幅立轴,纵高143.6厘米,横宽105厘米,绘有石拱桥一座,下有木筏若干。这幅没有落款的画究竟是何人何时所作?绘制的是何处的景象?画中又暗藏着哪些玄机呢?
发现卢沟晓月
这幅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幅立轴,自入藏以来便是一个谜。没有落款,就意味作者、朝代不详,对其所描绘的内容也难以揣摩。出人意料的是,最后解开这个谜团的竟是一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他也是这画最早的研究者。
面对参考线索的缺环,罗哲文从古建筑的角度,敏锐地发现画面中央飞跨河面的石拱桥,极有可能就是北京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画中石桥不仅有类似卢沟桥的11个拱券,而且栏杆上所装饰的几种姿态各异的石狮,与卢沟桥上着名的石狮相仿。此外,还有更多相似之处,比如:画中桥头的一对石头华表、桥两边分别雕刻的石象和石狮、呈船尾形的桥墩,这些细节都与现实中的卢沟桥几乎一致。在1962年第10期的《文物》杂志上,罗哲文阐述了自己这一重大发现,这幅作品也因此由起初根据画面内容暂定的《运筏图》更名为《卢沟运筏图》。
在现代中国人心中,卢沟桥因为1937年7月7日而永垂不朽。在古代,这座有八百年历史的桥尚不像如今这样享有全国性名望,它不是一座供人参观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是一处切切实实的交通要道,是北京城西郊通往华北平原及南方的必经之地。南来北往,不论是去京城还是出京城,都需要跨过卢沟河(今天称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如此堪称京城咽喉的重要地位,很早就给卢沟桥带来了声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