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之夭夭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4期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中华大地上,彩陶文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先民们制作的彩陶,蕴含了他们对生灵万物和自身的独特理解。精美的彩陶纹饰或具体或抽象,或浪漫或神秘,共同勾勒出了一个无比璀璨辉煌的彩陶时代。
谷粒纹
彩陶的起源与定居农业密不可分。当先民们告别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依靠稳定的农业收成有了固定的居所,彩陶才应运而生。在这件半山类型的双耳壶上,颗粒饱满的谷穗被细致地描摹,寄托着绘制者对丰收的殷殷期盼。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葫芦纹谷粒纹齿纹双耳壶(现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
漩涡纹
对于水源的依赖,在人类历史上衍生了一个非常漫长的水崇拜时期。河流孕育了生命的希望,而洪水又带来了灾难,复杂的情感化作了多变流畅的线条,勾勒出阵阵涟漪、潺潺溪流和滔天巨浪。而人类就是这样在历史长河的激流中,乘风破浪地发展着和创造着。

左: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内彩旋纹彩陶豆。中: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旋纹尖底彩陶瓶。右: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涡纹彩陶瓮。
四大圈纹 几何纹
前排右侧双耳罐上复杂而有序的双耳罐和它周遭彩陶上圈纹中的网格,是否让你想起了阡陌纵横的良田?考古发现证明,在距今4000余年的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原始先民在黄河上游的台地上开垦出了大量的农田,而这一时期的彩陶上大量出现的四大圈纹,也为我们记录下了黄土高原上农业文明的曙光。(图片中陶器均藏于古陶文明博物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