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影传奇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2年第01期

辛亥革命之后,汉阳造步枪又成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主要装备。1927年3月,北伐军进驻上海,收缴了清军手中的枪,堆放在英租界的街道上(供图/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从图中可辨,这些枪大多为汉阳造。同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等人举行南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起义的骨干部队由叶挺的独立团扩编的第十一军二十四师、贺龙的第二十军等部队组成。起义军的主要装备就是汉阳造。1977年南昌起义50周年纪念时,在南昌市区建了“八一”起义纪念塔, 塔上矗立着一支大理石雕出的汉阳造,以纪念汉阳造在中国革命中的不朽功勋。

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有过一个“汉阳造之梦”。1928年1月,刚满17岁的杨得志与哥哥一同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此时的杨得志对一切都感到那么新鲜,但也有一点不满意,就是因为当时他是通信员,没有枪,只有一支梭镖作武器。这让他很羡慕那些背着汉阳造的战士。他听老兵说,只有战斗连队才能领到配枪。不久,杨得志接到命令,让他到师属特务连去当战士。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然而,让杨得志大失所望的是,特务连班长发给他的武器,仍然是一支梭镖。班长一眼看穿了杨得志的想法,命令全班带武器集合。当全班排成列队时,杨得志这才发现,从班长到战士,手里拿的武器不是梭镖就是大刀。班长解散队伍前的最后一句话,让杨得志一生难忘:“想要汉阳造?好呀!打仗的时候自己从白匪手里夺吧!”后来杨得志真的凭一杆梭镖,缴获了一支汉阳造。对这支缴获的汉阳造,杨得志在几十年后回忆起来还是满怀兴奋。当年,不知有多少像杨得志一样的红军战士,在做着自己的“汉阳造之梦”。为圆汉阳造之梦,1938年胶东抗日根据地曾小批量仿制过汉阳造,1939年晋冀豫根据地也小批量仿制过。但无论怎么仿制,结果依然是枪少人多,因此八路军非常珍惜汉阳造。图为正在学习中的八路军战士,他们挂在墙上的汉阳造步枪整齐划一,可见汉阳造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供图/肖宁

在抗战前期,中国士兵手中的步枪可谓五花八门,有德国产的毛瑟M1898步枪,有苏联的莫辛纳干步枪,有国产的汉阳造步枪和中正式步枪,有仿制的日本三八式步枪,还有各地各省兵工厂自制和仿制的其他步枪,这其中,汉阳造因为结实耐用,成为中国士兵主要的步枪之一。图为抗战时期中国士兵训练的场景,位于前方的三位士兵手中,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汉阳造步枪(第三支稍短的是汉阳造马枪)。远处的士兵手中是什么枪不好辨认,但很可能还是以汉阳造为主。抗战前期,日军步步进逼,中国军队节节抵抗。此时,中国的军备制造也大大加紧,汉阳兵工厂以平均年产四、五万把汉阳造步枪的速度,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作战。


抗战时期,无论是在正规军还是民兵手中,汉阳造都大显身手,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上图是1938年抗日根据地的民兵正在学习使用汉阳造。下图中这个做好了伪装的中国士兵,其汉阳造步枪配有一把长型刺刀。在这张照片上,由于士兵的脸已经被遮挡起来,汉阳造成了真正的主角。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暗示,在近代中国半个世纪的战争史中,无数的无名战士用过汉阳造,这支老枪,在一个个战士手中传递,书写它的传奇。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