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长夜西窗烛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2期 作者: 唐苏 卫康叔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文化符号   

《山海经》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舜有两个女儿,生有灵光,可照方圆百里,于是一个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这两位中国的“烛火”女神,大概是古人对于灯火之始的想象。然而,中国的灯火之路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Ryo Ohwada

2009年初夏的北京,空气中已然开始散布着炎热的因子。一个浑身被汗浸湿的中年男人,一路小跑钻进蒸笼一般的周口店遗址发掘现场。他接过别人给他递过来的一小块骨头,眼睛顿时明亮起来。这个男人便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高星,他也是这次遗址发掘队的领队。而此时握在他手中、让他兴奋不已的来自远古的骨头,替他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原来,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周口店遗址被陆续发掘以来,尽管着名考古学家裴文中、贾兰坡等都曾在遗址现场发现过烧灼灰烬,但仍有许多学者质疑猿人用火是否为偶然情况。但这块新发现的被烧灼得龟裂的骨头,不可能是偶然用火为之。加上现场发现的灰烬、炭屑,高星几乎可以肯定,在这距今约70万年前的洞穴里,北京猿人已经可以有控制性地用火了。

我们可以想象,每当夜幕降临,祖先们扒开保存火种的灰堆,投入一些易燃的草木,或许还要用嘴吹一吹——在火苗蹿上来的那一瞬间,洞穴都被一种柔和的、橘黄色的光所笼罩了。原始的先民们围着火光,或休息、或烧食、或跳舞、或歌唱……他们点燃的第一堆篝火,照亮的不仅是洞穴,还点亮了人类寻求光明的第一盏“灯”。毫无疑问,火,正是原始先民们发现的第一个照明光源。

在居住地点生火堆,而且保持火堆长久不熄灭,就成为了全世界人的共同选择。居住在山洞中的,会在洞口生火;住在丛林中的,会在树屋之间的林中空地生火堆;生活在平原、草原的,会在村寨的广场上生篝火。而在室内,也是以生篝火或者制壁炉来保持火种,取暖、炊煮、照明。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张博开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