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打架的故事
解读《柳荫群盲图》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1年第01期 作者: 黄小峰 

标签: 读画笔记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物故事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绘画藏品中,有一幅方形的绢画,画上没有作者的款印,也没有任何可以说明绘画者身份的文字。画的内容十分奇特,举目望去只看见一群撕扯斗殴的盲人。因为这个奇特的主题,这幅画被学者们命名为《柳荫群盲图》,认为是南宋后期风俗画的代表之一。

盲人的寓言

提起绘画中的盲人,很多人首先会想起16世纪的尼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那幅着名的油画《盲人的寓言》。勃鲁盖尔的画中,6位盲人排成一排,正在大踏步前进,带队的盲人已经掉进前面的深坑中,而后面的盲人还对将要遇到的险情浑然不觉。这幅画的含义与汉语中“问道于盲”一词异曲同工,更为通俗的说法是“盲人引路”。这个俗语来自于佛经故事,一个盲人,自不见道,妄言见道,引其他五百盲人同坠粪坑。当然,勃鲁盖尔笔下的盲人并不直接源于东方的佛经故事,而是《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的一句话:“若使盲人领盲人,二者皆必落入坑中。”无论《圣经》与佛经的关系怎样,有一点是相同的,在两种文化中,盲人都被当作一个强有力的文学隐喻。

在许多人看来,南宋的《柳荫群盲图》堪与勃鲁盖尔的画相媲美,是中国艺术史中的“盲人寓言”。不过,在进行这种对比的时候,人们往往忽视这个问题,《柳荫群盲图》描绘的是盲人斗殴景象,而这种情节,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的文学与语言文字中,都没有出现过。

人们习惯于通过文字来理解图画,古代画家也常常从文学中来寻找灵感。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很早就出现了有关盲人的寓言故事与俗语。譬如在西汉的《淮南子》中,出现了“盲者得镜”一词,比喻做无意义的事情。在公元4世纪,东晋画家顾恺之与军阀桓玄的一次谈天中,一位参军创造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语,比喻极为危险的事情。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教经典中出现了许多有关盲人的寓言故事。比如着名的“盲人摸象”一语,便出自《涅经》,用来隐喻对佛法的理解不能片面。《华严经》中也有一个着名的盲人寓言:“譬如盲人至大宝洲,行住坐卧,不见众宝。”用来比喻心灵的愚昧使人看不到佛法。一千多年前创造出来的这些盲人寓言深深地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之中,一直到现在都还在日常语言中使用。

责任编辑 / 戴莹  图片编辑 / 刁家灵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