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面青铜器的秘密
虢国是西周初年重要的姬姓封国之一,建都于上阳,在今三门峡市李家窑一带的青龙涧旁。1956年,在虢国墓地编号为M1052号墓葬中,清理出土了一件凹面形近似于铜镜的圆形青铜器,直径7.5厘米,厚约0.5厘米,正面呈银白色,虽有绿色锈斑,但看上去表面十分光滑。
其实在那次发掘中,共出土有四面铜镜,其中两面光素无纹,两面饰有虎纹,凹面镜只有这一面。由于当时对这件凹面形铜镜的用途不甚了解,因而在林寿晋执笔编写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上村岭虢国墓地》中对该镜未做任何说明,只是称它为“弧面形器”。

从1956年到1995年,这样的“弧面形器”在各地出土了7面。除了虢国墓地出土的这面,另有一面是1972年在周原扶风县出土,这件器物却被当时在扶风县文化馆工作,号称陕西考古界“西霸天”的罗西章称之为“器盖”。显然,富有考古工作经验的罗西章也还不能揭开它的谜底。他在写发掘报告时,手里拿着那个圆形且背面中央有钮的凹面形铜器反观正看,无论怎么也摸不清这是个什么物件,因为此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器物。在没有任何参照的情况下,罗西章只好在他的文章原稿上写下了“器盖”。但在事隔八年后的1980年《考古与文物》杂志发表时,由编辑部改为“铜镜”而公布。无独有偶,1995年,罗西章在陕西扶风县黄堆乡又挖出了一个同样的器物。那个时候,罗西章还仍然不敢确定它的用途,依然称它为凹面形铜器。直到1996年,罗西章以“阳燧”为题写下一篇考释文章,这“弧面形器”究竟是“器盖”还是“铜镜”的谜底,终于得到学界的认可——它们是取火用的“阳燧”。
取火、用火,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一个主要标志。文献记载,上古时期,人的取火方式有三种:用石燧取火于石,用木燧取火于木,用阳燧取火于日。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