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乾坤
那些古老的眼镜
标签: 文物故事

在灯光的照射下,这副近代的全玳瑁框茶晶眼镜显得晶莹剔透,散发出别样的魅力。我国清代以前的眼镜片,几乎都是以天然水晶磨制的。从这副眼镜可以看到,其茶色水晶材质的镜片上,还有天然的纹理 。
古人近视吗?
公元1056年,欧阳修为即将到扬州赴任的老朋友刘元甫送行。作为前任的扬州太守,欧阳修想到了在扬州任上的许多风雅韵事,不禁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清新亲切的小词: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在欧阳修之词迅速传诵之后,一个好事的文人,却在词里发现了问题。他质疑“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句话。“平山”是指扬州着名的景点“平山堂”,一个居高临下的建筑。按欧阳修的说法,他在风和日丽的晴天,于平山堂上看风景,周围的群山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这怎么可能呢?这个文人显然也游历过平山堂,根据他自己的亲身经验,站在晴天之下的平山堂上,可以将周围风光尽收眼底,看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在欧阳修的词中,却说“山色有无中”?看来不会是其他原因,只能是眼睛的问题。于是他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欧阳修是近视。
这个由文学转到病理学的跨界传说,被比欧阳修稍小的苏轼听到后,苏轼莞尔一笑,挥笔写下《快哉亭》一词为欧阳修辩解:“……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首词的意思是,记得我当时在平山堂上看风景,江南烟雨淋漓之中,看到鸿影隐约,天地飘缈,忽然想到欧阳修的那句“山色有无中”,真是感同身受,恰当极了。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