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的嫁妆
南宋《百子图》团扇
美国克利夫兰城的克利夫兰美术馆藏有一件精巧的南宋时代的《百子图》团扇,或许是主题过于司空见惯,大家对它的关注并不多。殊不知,正是这件现存最早的《百子图》背后,藏匿着许多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方寸之内的儿戏
克利夫兰美术馆所藏的《百子图》,是画在质量上乘的绢上,经历近千年,保存依然完好。可惜的是,艺术史家尚没有给予这幅画足够的重视。倒是戏剧史家对它充满兴致。早在1991年,戏剧史家周华斌就曾发表《南宋<百子杂剧图>考释》一文,对这幅团扇的时代、内容进行了考察。戏剧史家之所以有兴趣,在于画中儿童所从事的,全都是各种各样的杂剧表演。由于古代戏剧表演的实况我们早已不能见到,因此,描绘戏剧表演的图画,就成为戏剧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证据。不过,这种研究方式也有问题:“百子图”属于吉祥绘画,自然不会是宋代戏剧场景完全真实的再现。那么,画的内容究竟有多少是现实?又有多少是虚构?百子杂剧图>
《百子图》高28.8厘米,长31.3厘米,正是宋代团扇的典型尺寸。画中儿童看似嘈杂,实则排列井然有序。耐心数一数,恰好100位,证明《百子图》实至名归。百子分成左右两边,每边正好50个。这种区分是为了避开扇面中间的一条扇骨。此外,每边又都分成下、中、上3组。扇面左右两边相呼应,一共是6组表演队伍。每一组都可分成外围的乐队、中心的演员以及穿插其中的龙套。

这是南宋《百子图》团扇局部,画面中的3人:中间的人扛着大毛笔,身着青袍;右边头戴黑巾的童子,手拿铜钹;还有一位穿着红袍,头戴戒箍。他们分别装扮成了儒、道、释的样貌,在表演“乔三教”。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儒家的这位,居于显眼位置,这也是儒教重要地位的显示。
如此安排体现出画家的匠心。但如果仔细观察团扇左右两边的表演内容,可以看到画家也有着不同的侧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