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中的“才情秀”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09年第04期 作者: 邵彦 

标签: 读画笔记   文物故事   

自古以来,绘画都是政治统治和宗教信仰的婢女,功能无非是伦理教化和引魂升天,比如东汉以来流行不衰的《列女图》,便是以“先进榜样”来教育社会上层女性的。但是自东晋南朝以降,绘画中非功利的抒情功能越来越受重视,审美自觉日渐抬头,这是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表现。而以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为题材、表现凄美的人神之恋的画作《洛神赋图》,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件“纯艺术绘画”。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是说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观察社会、交往朋友,还能怨刺不平。有了《洛神赋图》所代表的抒情绘画,画也可以“兴、观、群、怨”了,绘画开始具备了社会性和个人性两方面的完整功能。

曹植在洛水旁见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丽洛神,《洛神赋图》为这对恋人相见提供了太阳、云彩和惊鸿、游龙等华丽背景,呈现出较强的故事性,也体现了六朝时期绘画的抒情格调。

其实,士大夫参与绘画、表达个人情感的创作开始于东汉末年,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科学家张衡,就是早期的士大夫画家之一(猜想他的科学发明也和他的造型能力有关吧)。六朝到唐宋,越来越多的“精英人士”被吸引到绘画创作中,他们的参与使绘画不再是工匠赖以谋生的污浊杂役,而成为文化人愉悦心志的高雅活动,最后明清文人对这一点的强调达到了病态的程度,《洛神赋图》所代表的抒情功能被提升为绘画的最高价值。

《洛神赋图》表现抒情意韵自然离不开清婉优美的《洛神赋》。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第一个经过精细加工并广泛流传的《洛神赋》文本出自初唐李善的《〈文选〉注本》(曹植的诗文集早已失传,现存本都是后人重辑的)。李善在《洛神赋》题注中讲了一个着名的故事:洛神是影射曹丕后甄氏,甄氏原为曹植所爱慕,却成为曹丕的妻子,后来又死于后宫倾轧。曹植入朝时,曹丕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将甄后遗物玉缕金带枕赐给曹植,身携玉缕金带枕的曹植在归途中哀伤恍惚,夜宿洛水时梦见甄后成了洛水神女,来向他哀诉衷情,“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却终于人神永隔。此赋原名《感甄赋》,传诵一时,后来甄后的儿子登基为魏明帝,觉得难堪,遂改其名为《洛神赋》。

李善的这个“背景介绍”,使赋中描写的人神之恋更显得缠绵凄恻、柔肠百转。不过南宋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如此千古名作竟然产生于一段虚无缥缈(如果坐实了又是大大的不伦)的“姐弟恋”,实在贬低了它的格调,甚至有伤风化,于是怀疑李善是受到唐人传奇的影响,捕风捉影罢了。他们认为这篇赋的主题仍是政治牢骚,继承了屈原将君臣关系比作男女关系的手法,但写得更“虚”化。曹植的化身,有时是赋中的“君王”,有时是洛神,从多种角度表达他在政治上受压抑的苦闷。还有学者认为《感甄赋》的“甄”应是“鄄”,指黄初三年(222),即写赋的前一年,曹植被贬之地鄄城,所以此赋当然属于“迁谪文学”。

责任编辑 / 康晶  图片编辑 / 何亮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