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文物
没有回家的路
一方清乾隆皇帝的御用玺印由白玉制成,印钮是两条交相缠绕的蛟龙,龙胸前挺,龙首高扬,龙鳞、龙发、龙足都精工雕琢,细腻地呈现出一股威猛之态,这方印玺正象征了清朝最繁盛年代王权的至高无上。

当这样一方玉玺出现在2004年香港苏富比的拍卖名录上,立即引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的专家郭福祥的注意。印玺的印文赫然三个篆法古朴的大字“纪恩堂”,而印身四周密密用蝇头小楷镌刻了一篇乾隆帝的御制文《纪恩堂记》,这些都透露了它极为特殊的“身世”—这是一方宫殿玺,也是乾隆皇帝一生深爱之物。

“纪恩堂”玺此次现身之前,被记载存放于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镂月开云”的纪恩堂内。清代历史上所建造的纪恩堂共有两处,一处在圆明园,另一处在避暑山庄。少年时代还未称帝的弘历就是在圆明园牡丹台镂月开云殿初次觐见祖父康熙,后来又在热河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内再次隆受深恩,《纪恩堂记》和《避暑山庄纪恩堂记》这两篇乾隆亲撰的文章,也被阴刻于两方美玉之上,那方避暑山庄的“纪恩堂”玺现在就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圆明园之玺辗转流徙了144年后,才再次进入世人的视线,且带着一身沧桑之痕。
拍卖回购就是文物回归吗?
郭福祥在鉴赏被拍卖的纪恩堂玉玺时,找到了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隆宝薮》(乾隆御玺印谱)中的着录加以比对。根据《乾隆宝薮》记载,纪恩堂玺所用的材质是白玉,按照宫中惯例来说,凡是在这本册籍中标注为白玉材质的宝玺都应是用洁白温润的上好玉材雕制。而今天人们见到的圆明园纪恩堂玺却泛出一种幽幽的青色,甚至局部呈现出黑色。如果仔细观察印体,还会发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这显然不应是美玉原本的样子。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