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滩镇 西沱 巴州之西界,一脚踏三县 西沱古镇位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接忠县,北临万县(今万州区),因此有“一脚踏三县”的美誉。因地处重庆的西界边缘,同时地处长江一处回水沱边,故名西界沱,现名西沱镇。西沱古镇是典型的盐运枢纽,唐代时就成为了长江沿岸盐业运销的重要口岸,是古代的一条“官盐大道”的起点,向南抵达湘西。西沱古镇内的这条古街,也是西沱古镇的主干。在建造之初,一改沿江而建的形制,形成与江垂直的丁字形格局,顺着山崖拾级而上,被形容为“云梯街”。从江边方斗山脚下的独门嘴山巅,总长5华里,有 113个台地、1124步青石梯,弯弯曲曲,俨然登天的云梯。
滩镇 松溉 一品古镇千年沧桑,十里长街千载文脉 松溉古镇位于重庆西部永川区最南端,距永川城区35公里,与江津区隔江相望。古镇依长江而建,水运便利,顺江而下到重庆市143公里,逆江而上到四川省宜宾市229公里。因境内松子山、溉水而得名松溉。松溉有古朴的建筑群,十多条古街道保存完好。青石板路蜿蜒曲折,典雅的明清四合院建筑20多处,雄伟的碉楼,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权力象征的古县衙,皇帝御批的罗家祠堂,浓厚的宗教文化,传奇的名人文化源远流长。
滩镇 龙溪 五龙青山抱险滩,宁河溪水绕城过 在渝东北大山深处、蜿蜒曲折的大宁河下游,有一个地形酷似重庆母城渝中区的微缩半岛——巫山县龙溪古镇。南宋时期,蒙元军队南下,南宋军民在这里修建了“天赐城”以抗击元军,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清代时,军队驻防,军民合住,更名为龙溪堡。这里四面青山环抱,五条山岭汇向这里,地形如“五龙戏珠”,颇有一番气势不凡的“风水”,旧时曾有“小上海”之称。大宁河舒缓优雅地绕镇而过,呈现出一座秀美的滩镇景观。古镇的街道由一块块大宁河的石板铺就,已然光滑如玉街道蜿蜒,青瓦随之绵延,显得清幽宁静。古镇内现存有明清碉堡、禹王宫、清代院落等历史文化古迹。
码头镇 重庆是个充满江湖气息的地方,既有沿江的码头,又有陆路驿站,在水陆通道中,形成人口和物质的流动。
码头镇 塘河 日冷行人少,时清古镇空 塘河古街区占地面积2.8公顷,沿河依山势而建,拾级而上。在塘河古镇制高点处,可见一座壮观的庙宇,原来叫清源宫,后来变为了寺庙,改名为清源寺,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隔河远眺,古建筑鳞次栉比,现存明清以来不同时代特征风格的古建筑15000多平方米。在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中,既有传统的巴渝建筑,也有不少徽派建筑,以及中西合璧的建筑,曾经经济的繁荣也让古镇的文化更加多元和包容。曾经的繁华已经远去,现在的古镇清静,剩下的居民就着阳光、清风,打点儿小牌,过点儿闲适的小日子。
码头镇 白沙 水陆码头犹潮涌,千年古镇赖汝功 白沙古镇位于江津西南45公里处,是一个人口大镇,历史悠久,在汉代即有人聚居,历史上也曾作为县治所在地。从高处俯瞰白沙古镇,紧靠长江而建,在依托航运的时代,加上人口众多,其繁盛可想而知。现在的铁路和公路运输在分流传统的航运,虽然没有大宗货轮经停,但作为历史悠久的城镇,当地人早已习惯了到古镇购货、会友、赶集的日子,不少人还是坐渡轮过江,前往白沙古镇。
码头镇 石蟆 河滩搬货成蛇阵,老街灯火闪长虹 石蟆古镇是长江进入重庆的第一门户,因航运而兴。石蟆古镇东临白沙古镇,与永川松溉古镇隔江相望,南与四川合江山水相连。除了停泊船只的码头生意之外,石蟆粮食、家禽家畜等产量很大,有江津粮仓的美誉。石蟆古镇距今有500年悠久历史,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当数“清源宫”,这是极具典型明清建筑特色的古代建筑,且保存完整。
码头镇 磁器口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嘉陵江畔,在宋代便开始形成聚落,当时称为白岩场,明代叫龙隐镇。清朝初年,有乡绅建设瓷器厂,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后来兴盛时期多达70余家,名字也就慢慢更名为磁器口。民国时期,重庆成为陪都,因为水运方便,磁器口成为嘉陵江中上游各个州、县和沿江支流的农副产品的集散之地。至今,磁器口仍然是重要的水陆码头。
盐镇 宁厂 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 宁厂古镇地处重庆市巫溪县的小三峡边上,原名袁溪镇。这个今天默默无闻的小镇,历史上却名声在外。这里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天然盐卤泉自山里流出,有4000多年的制盐史。到了宋代,朝廷在这里设置大宁监,专门监管食盐生产。因此,此地称为大宁厂,小镇亦称宁厂镇。清光绪《大宁县志》对宁厂古镇描述为“居室完美,街市井井,夏屋如云……华屋甚多”。所谓华屋,是盐商、盐厂主、官署或者船帮老大的居所。随着盐业工业化的发展,宁厂古镇的传统盐业慢慢衰落,左下图为废弃的盐厂遗址。大宁河穿山而过,河岸的一侧是居住区,另一侧是盐业生产区,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用输送盐卤的管子作为连通两边桥梁的索道。
盐镇 郁山 日有千人摆手,夜来万盏明灯 盐业兴盛,商贾云集,自然大兴土木,也许没有当作久居之地,没有为我们留下多少雕梁画栋的豪华建筑,多以朴实的民居存世,有的是居民的住所,有的是客栈,有的是商铺,图中的原住民正为我们讲述这家商铺曾经的故事。而就这样偏远的古镇,却曾是唐朝太子李承乾被囚之地,也是宋代大书家黄庭坚畅诵抒怀之所。
中山古镇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南部的笋溪河畔,这里是重庆、四川和贵州接壤的三角地带,交通以水运为主,也是一个因码头而兴盛的古镇。中山古镇保持着良好的商业文化,街长仅有1.5公里,铺面仅有300多间,是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
盐镇 忠县盐业的考古发现揭开了长江三峡盐业发展的面纱,翻开历史典籍,我才发现重庆长江沿岸的城镇变迁史几乎就是一部盐的历史。
滩镇 繁荣的水运是重庆这座城市生长的根基,与陆上交通的计里设程一样,因滩设镇成为巴渝古镇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