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7世纪画作中的贝壳。贝壳在近代欧洲与来自远方的工艺品、珍禽异兽同为异域风情的象征。
绮蛳螺的近亲——草黄海蛳螺在吞吃珊瑚虫。
潜入海中的水下洞穴,即便是带着氧气瓶的潜水者也要小心谨慎,只用输气管的采贝人更是要冒生命危险,每年都有人为此丧生。
标本贝vs.商业贝 被人收藏的贝壳,可分为标本贝、商业贝两类。标本贝看重“原生态”,力图完整保留贝壳原有的外观特征,并附有属种名、采集地点和日期等资料,收藏价值高(图1)。而海滨景区店铺常见的贝壳一般是商业贝,常常经过了打磨、漂白、染色等人为加工(图2),不特意保留可供研究的信息,也就是随便看看玩玩了。
近代欧洲人不光把贝壳摆在家里,还用它们来装饰建筑墙面。17、18世纪流行的“洛可可”装饰风格,其原意就是指贝壳装饰工艺。
旋梯螺的外壳犹如盘旋的楼梯,由于螺壳边缘较薄容易破损,完整的螺壳比较少见。
海之荣光芋螺一度被视为世间绝无仅有的珍品,曾拍卖出名画《读信的蓝衣女人》的3倍价格。
贝vs.螺 我们通常说的“贝壳收藏”,其实收藏的多数不是“贝”壳,而是螺壳——贝和螺都属于“软体动物门”,它们的外壳在收藏界统称“贝壳”,都是由它们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但贝和螺分属不同的纲,差别也很明显。 贝属于“瓣鳃纲”(又称双壳纲),有两个可以闭合的壳,看不出头部,靠鳃来过滤水中的食物。有些种类能伸出“斧足”缓慢移动,有些则固定在海底岩石上不挪窝。海水和淡水中的贝约有2万种,壳的形状一般都是宽宽窄窄的扇形,但颜色、光泽丰富多彩(图1),有些种类还颇具“内在美”——它们壳内的分泌物,能形成珍珠。 螺绝大多数属于“腹足纲”,只有一个外壳(多呈螺旋形)或者没有壳,用肥厚的腹足爬行前进,有明显的眼睛、触角和嘴巴(图2)。螺的种类超过10万种,是动物中的第二大纲,仅次于昆虫!由于螺壳具有千变万化的三维结构,往往更吸引收藏家注意。有些种类的螺在陆地上生活,中文统称蜗牛。 此外,花纹艳丽的鹦鹉螺壳、轻薄如纸的船蛸壳,光滑似象牙的角贝壳,也颇受贝壳收藏者喜爱。这些动物的外壳是“耍单”的,常被当作螺壳,但在动物分类里它们既非瓣鳃纲,也非腹足纲。鹦鹉螺和船蛸属于“头足纲”,鹦鹉螺是章鱼、乌贼的近亲,而船蛸(图3)压根就是一种章鱼。角贝则属于“掘足纲”,壳近似于稍弯曲的长圆锥形,两端都有开口,就像象牙、牛角形的管子(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