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小康之家的幸福 扎西罗丹的侄女卓玛家去年靠自己的力量盖了新房,夫妻二人靠本分挣钱,所以盖不起过分豪华的住房,因此,新房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传统藏房的二层楼木质结构的制式。不过,在大门的设计上,他们颇费心思,加盖了一个气派的庑殿顶。在全家福拍摄之后一年,卓玛家又添一子(竖图),儿女双全的小家庭过得殷实幸福。
藏家老人最留恋的地方依然是火塘 农建华家的房子,除了在庭院布局、房屋面积及装饰等方面尽显奢华以外,依然保留了小中甸藏式民居中最重要的那个空间:中堂。这是一个设在藏房二楼的空间,是小中甸藏房最核心的空间。中堂里的设置、装饰,包括墙壁上的佛龛立柜、神龛以及所陈列的各类藏式大小器皿,几乎代表着普通家庭的所有财富。而农建华家的中堂,更多地是为了留住藏族人的精神空间的需要,火塘和神龛,在农建华家复杂化了的居室设计中,始终占据着至高的神圣地位。图中依次是:火塘(左图)、神龛(右图上)、水亭(右图下)。
小中甸民营企业家农建华的家。从家族成员的年龄、身份和装束上看,在家务农的妇女们平时还都穿着藏族传统服装的“居家版”——年纪大些的妇女,平时着装中的藏族传统元素保留得最整齐;年轻一辈的妇女则只在头上留着一顶红色的帽子了。而那些上学的、在公司上班的、当公务员的女子们,平时的着装已与中国内地普通人无异了。
改造了的庭院、厨房和客厅 农建华家的采光和保暖极好的阔大庭院、那带有门廊和粗大支柱的二层楼房、那气派的会客厅,看上去就是一个富有之家对居住空间的任性设计,时尚与传统穿插、贵气与质朴混搭。远在唐代,小中甸就位于西藏与内地交往的主要通道上,因此,自古就同汉、白、纳西等民族交往频繁。着名的“茶马古道”就是从小中甸境内穿过,直达拉萨、印度的。近现代以来,小中甸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会处,本地的藏族受到了来自内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烈影响。不仅如此,企业家身份的农建华,由于经常坐飞机往返国内外,所以,他的家居设计中,也透出了一股强烈的国际“范儿”。一种混合的气场,在阳光下的玻璃棚下发酵着,散发着对生活的无限企盼。
草场上等待飞翔的金凤凰 在家里养老的父辈,永远放不下手中的草锄,似乎在草场上浑汗如雨,才是老人家心情最为酣畅、内心最为平静的时候(左图)。用草锄开辟出的好日子,正在被子辈们享用着。右页图中金安拉姆家的三位年轻女子,特地穿上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穿出的盛装,站在自家建造、租给福建人经营的酒店里留下了倩影。她们怀着对城镇生活的美好憧憬,尽力摆脱着在家里务农的命运。
悄无声息的改变小中甸藏式民居里“堂屋”的变迁 一座藏房就是一个空间布局有序的整体,那里面演绎的不仅仅是人间烟火的世俗生活,还延续着藏族人的精神向往。二楼的堂屋是藏房中空间最大的地方,也是一家人生活的中心,是全家人饮食起居、议事和交流信息的地方。小中甸藏房的堂屋还是给子女举办婚礼的场所,以及为过世的家人送终尽孝的地方。 新式藏房往往把厨房建在一楼,这是小中甸民居很大的一个变化——家庭生活的中心由堂屋转移到了新建的厨房。 轩敞的堂屋和粗壮的中柱以及四方火塘被留在了二楼,只有在春节和家里办婚丧大事时才会有热闹的气氛。
谁也挡不住时间的车轮 偌大的屋子,常住人口却只有六七个人,多是在家养老的老人、上学的孩子,以及照料孩子的年轻母亲。小中甸藏族人留守在家的人口不断减少,是因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做生意去了,常年在外奔波,大孩子们则都住校去了。藏族人民居的卫生比以前改善了很多。扎西罗丹认为,卫生上的改变是受到了年轻人的影响:年轻人出门闯荡,见了世面,不仅挣回来钱,还学到了卫生习惯,回来就影响了家里人。藏族人生活的改变,是一个自外而内、又由内而外的过程,藏族人发自内心对美好舒适生活的向往,才是显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变化的强力推手。
在继承中“扬弃” 金安拉姆家的庭院虽然不大,但是独具匠心,营造出了一股文艺和奢华混搭的酒店大堂“范儿”。也许,这样的设计灵感,与这家人建造过酒店有关:酒店是给旅行者住的,那么自家门内有条件的话当然要享受一下。民居建筑本就是一种流动的传统,在历史的进程中,总会随着制约条件的转变而不断推陈出新。金安拉姆家的“模样怪里咕咚的房子”,是小中甸藏族人对外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愉快的接纳,种在花盆里的绿植和闪亮的大理石地面,代表着与门外的天空和大地截然不同的人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