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东通乐村庞氏家谱 庞氏乃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始祖庞深,今已繁衍到第24世,成为拥有186户、685人的大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通乐赛戏”就传承在这个家族,已历400多年。赛戏是起源于古代乡村的祭神赛社活动,约形成于宋金时期,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树状的庞氏家谱上保留有赛戏的传承谱系,两侧供奉的是庞氏祖先的画像。
河北东三里村冀氏家谱 冀氏乃明初从山西榆次县紫茄村迁至河北武安,始祖为冀顺先。经过26世的繁衍,已发展成465户、1896人的大家族。冀氏第9世祖冀述、冀体弟兄曾同时考中明代万历朝进士,两人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分别官至兵部车驾司主事、福建监察御史。“一门二进士”是冀氏家族最荣耀的历史。至今,家人每年都会将两兄弟的画像请出,悬挂祭拜,以勉励子孙。画像之间就是谱录在棉布上的品字形冀氏家谱。
邑城村王氏家谱 王氏乃明初自山西和顺县虎峪村迁来,始祖名叫王皓,经过26代的繁衍,现在已发展成拥有620户、2686人的大家庭。王氏家族好学勤勉,祖上文人雅士众多,上个世纪中叶有多人考入名牌大学,至今仍有数十人侨居海外。可惜的是,王氏家谱毁于“文革”期间,如今家谱用白布为底,凭后人的回忆追补续成。在150多名家族成员的身后,原本足有一面屋墙大的家谱竟显得有些窄小了。
固义村丁氏家谱 丁氏乃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始祖丁世严,今已繁衍至第24世,是个拥有60户、285人的家庭。丁氏与本村李氏家族结为“西大社”,世代传承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安傩戏“捉黄鬼”。“捉黄鬼”源于宋元时代,保留着诸多古代社火戏剧的元素,极为壮观。丁氏的家谱在历史变迁中被毁,现在保存的为后人补续而成。图中的这位70岁的老人是丁氏的第18世孙丁贵成。
固义村刘氏家谱 刘氏自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县迁来,今已繁衍到24世,发展成为拥有160户、910人的家庭。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恰逢固义村上演古老的社火,参演的刘家孩子脸上犹带戏装、脚下还踩着高跷。图中坐者是刘氏21世孙刘天柱。他们的家谱传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古老的家谱几经战火动荡,已经泛黄破损。正是有了世代不绝的谱系与道艺传承,中国家族才有了繁衍昌盛的动力之源。这就是家谱的力量吧。
全村出动,驱赶“黄鬼”人人出力户户争先 武安傩戏是集祭祀、队戏、赛戏和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于一身的民间传统文化复合体。所谓队戏,是指没有固定的舞台,在道路上一边行进一边演出。在固义村最盛大的队戏为“捉黄鬼”,黄鬼是洪涝、虫害、疫病等灾异,以及欺负弱小、忤逆不孝等恶行的人格形象。左图为在大街小巷中驱鬼时的场景,画面中身着单衣,昂首挺胸的为“大鬼”——一名负责驱除黄鬼的鬼差,他的衣服图案和脸部化妆明显是一副虎的形象,其中蕴藏着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北方氐羌部族古老的虎崇拜。除了鬼差在“捉拿”黄鬼,他们周围还簇拥着几十名手持柳棍的青年男子,各个表情愤怒、双眼圆瞪,一边发出“噢噢噢”的呼喊声,一边高举柳棍做打黄鬼状(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王进元)。下图为一名表演者正在勾画脸谱,武安傩戏的参演者都是普通农民,而并非专业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