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前门火车站于1906年建成,全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也曾用过“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从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门站一直是北京最大的火车站。1958年新建的北京站投入使用后,前门火车站改成了北京铁路职工俱乐部,现在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的所在地。火车站由英国建筑师设计,以欧式建筑风格为主,建成后成为京奉铁路的起点,见证了中国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占领了前门站,并在站场内架设行军炉灶烧火煮饭;同年年底,孙中山的专列停靠在前门站,车站内外万余群众前来欢迎;1929年5月,孙中山的灵柩也是从这里运往南京的 (供图/仝冰雪)。
正阳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原名丽正门,因位于紫禁城的正前方,又被称为“前门”。正阳门是老北京“京师九门”之一,它集 正阳门城楼、箭楼与瓮城为一体,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体系。 北京人又喜欢称正阳门箭楼为“前门楼子”。 前门自古就是商业繁盛 的地区,瓮城的东西月墙外,店铺林立,行人众多。1960年修建地铁 时,拆除了除城楼和箭楼外正阳门其余全部建筑。五百年来,正阳门 饱经沧桑,现仅存城楼和箭楼,是目前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图为民国时期的正阳门全景片,左侧是城门的箭楼,中间是月墙围成的 瓮城,瓮城开有门洞和闸楼,右侧是城楼。供图/仝冰雪
最能体现老北京风格的建筑除了胡同、四合院之外,就要数街头巷尾无处 不在的牌楼了。作为京城的重要标志,牌楼早在汉代就已存在,自元代, 明、清都有发展。元大都的街道胡同都是按坊建制,明清沿用。坊是当时 居住的基本单位,为便于管理,一坊建一牌坊。据记载,清末民初时北京 有牌楼60多座。京师环城铁路建设之前,北京城区还保持着皇城的格局, 街道狭窄,市区内大量的牌坊限制了大型车辆的通行,基本以人力车、马车 为主,后来又开通了有轨电车,也就是俗称的“铛铛车”。供图/仝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