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同志们,冲啊!”兵营门前矗立着一尊塑像,披战袍、持权杖,作挥手向前状。这位仁兄叫安东尼·庇护,是罗马帝国的第十五任皇帝。他在任期间(138年~161年),是罗马帝国的全盛时期,界墙和边防军也得到了良好整治。
扭力弩炮,继承希腊发明 光有防御工事是不够的,还要有先进武器。图为“扭力弩炮”,由公元前3世纪的希腊发明家克特西比乌斯发明。弩弓力道十分强硬,要通过转动尾部的十字摇把,连接在前方两侧的两束马鬃、皮绳或动物肌腱会因为扭转而产生动力,从而驱动长长的弩臂弹射出箭矢。
巡逻的重装步兵在界墙附近放置了罗马士兵的画像,这是罗马军队中的主力兵种—重装步兵。所穿的是一种叫赛格蒙塔的胸甲,用皮条把一块块铁片从内部束住做成。头盔也是铁质的,非常沉。盾牌则大多为木质包铁,这个步兵盾牌上的纹饰为飞鹰—当时罗马名气最大的第九军团的徽记。
日耳曼农民也拆长城 界墙旁边还有一些方整的建筑遗迹,它们是界墙边的警戒塔,间隔400米左右就有一个。包括界墙在内的防御工事大多为士兵自己建造,墙底石基是从莱茵河畔的山中就地取材,而墙的上部多竖木成墙,或用木头搭架子,中间填充泥土或砖块筑成—这种建造方式也是德国木架结构房屋的起源。所以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长城一旦无兵驻守,很快就只剩石基和土坡了,因为上层的木头但凡能用的,早都被当地人民搬走盖房子了。
“四方城”兵营绿丛掩映中,看上去更具有“长城”气质的墙,其实是1897年复原重建的军营的外墙。空中俯瞰军营,其整体构造类似中国古代的“四方城”:城墙将四个方向的城门连接起来,每个城门上方,都设有碉塔门楼(如前页开篇图所示)。现在兵营内部的房间,被改造成了博物馆的室内展厅。
铁笔写春秋 罗马帝国的人民如何写稿子?图中一根根的细铁棍便是笔了,尖细的一头用来书写,粗钝的一头则充当橡皮擦,用来清除写错的字母。最右边的小木板即为当时的“纸张”,通常选用黄杨木或其他纹路细腻的木料制成。看到木板上方那把粗大的铲子了么?古罗马人用它在木板上铲出一条条大约2厘米深的凹槽,然后往凹槽里灌黑色或黄色的蜡油,等蜡油干透就可以就可以用铁笔在蜡上记录了。 左侧和上方玻璃陈列台上的小罐子是出土于不同地区的“墨水罐”,大抵是给蜡油染色用的。墙上挂着一些形似耳环的水滴状金属片,每个都打有小孔,猜猜它们是什么?古罗马时代流行蜡板书,木板一侧的上下两角都提前打了孔,用绳子串起来,加上空白的封面和封底,就做成了一本书,也就是右边壁画里,少女手中的那种样子。所以,这些金属片是用来穿在书脊上装饰用的。壁画出自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看来古代西方也流行“啃笔头”哪。
“罗马鞋”,帝国的军鞋 借助复古风潮的流行,“罗马鞋”又一次成功逆袭了时尚界。这种带有绑带的“皮凉鞋”,不仅女士穿、孩子穿,就连罗马士兵们也一样穿着去打仗。图中后排黑色的鞋为出土原件,棕色的为考古学家恢复的鞋样。不过图中大部分都是女人和孩子的“罗马鞋”,作为军鞋的话,鞋筒会更高一点,做成靴子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