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不丹
马球运动在拉达克已风靡千年 虽说关于马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波斯起源说、西藏起源说、中原起源说以及西北游牧民族起源说等4种说法。但不论从何种说法看,这项运动在拉达克都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每逢拉达克节,列城都会举行盛大的马球比赛。列城周边是拉达克寺庙的主要聚集区。距列城40多公里的黑美寺,是拉达克地区最大的寺庙,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寺中有一尊金碧辉煌的坐佛,将近3层楼高,是拉达克境内最大的佛像。昔日寺内还经常展示许多极为珍贵的雕像与佛教文物,但后来频频失窃,于是寺方决定停止展出,我们此次无缘目睹,十分可惜。
遍布印度士兵的军事重镇 因为是领土争议地区的军事重镇,在列城,印度士兵随处可见。拉达克节上,举行马球比赛或各种表演时,也都有印度军人在侧。大部分军人手上都是人手一根木棍,用来维持秩序,还有一些甚至荷枪实弹、持枪把守。
赞斯卡几乎是荒无人烟和神秘的代名词,这里被群山包围成一个盆状,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终年冰雪覆盖,最高峰是海拔7135米的NunKun。在海拔3000米到4000米之间有一些零星村庄,至今未通电、通路,几乎没有受到现代文明影响。由于地形复杂陡峭,进出这里只能通过被赞斯卡河切割开来的几个峡谷,从河谷边悬崖上的小路徒步进入,或冬季河面封冻后走冰面进入,若非在宽阔的地方,连骑马都是件很危险的事。
拉达克,是世界上最崎岖、最荒芜的山地之一。它的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大部分都是人烟稀少的高地,只有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印度河上游附近、在喜马拉雅的冰川融水滋养出的小块绿洲上,拉达克的居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形成了一个个小小的村、镇。
“小西藏”列城老城区全景 列城是拉达克古王朝的王都,现在拉达克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从高处俯瞰拉达克,可以发现这是一座建在河谷中平坦地块上的小城,城中的道路复杂而散乱,传统的藏式民居在道路两边随意地展布开来。围绕着小城的群山荒芜而沉寂,而更远处的山峰之上则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皑皑白雪。这里的一切都让去过西藏的人感到颇为熟悉。
印控一侧的班公错 班公错,是中国西藏日土县与克什米尔交界的国际性湖泊,它的形状狭长,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150多公里,南北宽约2至5公里。目前,班公错约五分之四的长度和面积在中国境内,剩下的五分之一则在克什米尔,由印度控制。作者张轶到达了班公错印度控制那一侧,为我们带回了平时难得一见的班公错另一侧的风景。拉达克地区海拔在3000—7000米之间,空气稀薄,和青藏高原一样,初到拉达克的人可能会因高原反应而深感不适,当年唐玄奘取经路过拉达克时就曾被高山症所苦,以至他认为是中了邪魔。这里的气温也非常不适宜人类居住,冬夏温差竟高达60℃:7月的昼间温度最高可达38℃,入夜后最低却又会降至7℃;冬天则常处于-30℃左右。
俗世中的修行喇嘛的日常生活 虽然Phugtal寺位置非常荒僻,但整个寺庙中仍然有大小70名喇嘛。图为喇嘛们在佛堂前的空地上准备进食。
世界上最难到达的藏传佛教寺庙 Phugtal寺是拉达克地区最偏远的寺庙之一,想要到达这里只能从赞斯卡的Purne村徒步前往。远望Phugtal寺,好似一个蜂巢从山崖上的巨大洞穴中延伸出来,映衬着湛蓝如洗的天空,翡翠一样明媚通透的河水,显示出不属于尘世的 超脱之美。
悬崖河谷小道随时会有失足的危险 为了运送行李和装备,张轶一行雇了6匹马。但赞斯卡山谷中根本没有路,只有当地居民和家畜在河谷边悬崖上踩出的勉强能够落脚的“小道”,这些小道最窄处的宽度也就和42码的鞋差不多,人必须身体斜贴着山崖挪动,马也随时会有失足的危险。如果遇到塌方或是滑坡,就更加危险了。
翻越ShingoLa垭口胜利完成徒步 虽然道路变宽了,翻越海拔5095米的ShingoLa垭口,仍然是此行最困难的一段。在稀薄的空气、寒冷的气温等各种不利条件下,还需要历经爬山、涉河、翻越冰川等重重挑战。幸好令人惊叹的雪山风光还可以弥补一点路途的艰苦,让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忽视肉体的痛苦,凭着精神坚持下来。
壮美的冰川下隐藏着重重危机 冰雪,是进入赞斯卡的另一道障碍。赞斯卡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区,冰雪终年覆盖,还时不时会有巨大的冰川从雪山上俯冲下来。从冰川上穿越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冰川漂砾形成的乱石滩会给徒步者的行进造成很大困难,而隐藏在冰川下面的巨大冰洞则随时有把人吞没的危险。
一个小喇嘛因为不认真上课被罚靠着佛塔倒立反省。“中国?中国!” 掌管钥匙的僧侣露出惊奇的表情,然后不知从哪里翻出一本册子开始认真查找,看起来有点像名册之类的。不一会儿,他抬起头说:“以前从未有中国人来过这里,你们是第一批。”
连续两天的高原徒步后,作者一行的体力已接近崩溃,不得已要休息一天才能继续前行。而在当夜,巴基斯坦的向导和背夫们,却自得其乐地开起了“篝火晚会”,载歌载舞,不亦乐乎。对外人来说艰难困顿的环境,却不过是背夫们早已熟悉的日常。
在徒步乔戈里的过程中,为了给徒步者补充营养,巴基斯坦向导还准备了一只山羊,作为后备的肉类给养。只是这只山羊在行程的第三天就发生了“高反”,无法支撑,不得已提前宰杀,所以作者一行在后半程只能靠金枪鱼罐头作为唯一的蛋白质食物来源。
从斯卡都出发乘吉普车前往徒步起点阿斯科利小村时,伴随着汹涌的河水,汽车一路在悬崖小路上行驶,时不时还要涉水而过。当遇见一座已经坍塌了一半的危桥时,汽车无法通行,大家只能步行过桥,然后换乘另一辆汽车继续前行。
徒步者穿着徒步鞋行走在河谷路段中的沙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分外难行,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而巴基斯坦背夫,却一双拖鞋直接上路,简陋的装备却十分实用。
现在,科技的进步和户外探险条件的完备,使得许多人得以在野外也追求“星级帐篷”。但与精心准备了高山帐篷、防潮垫、睡袋以及各种食宿用具,恨不得武装到牙齿上的外来者不同,巴基斯坦背夫们只携带了极其简单的装备。他们宿营时,也只是借助地形,用编织袋来铺垫,用塑料布搭起一个简单的“窝棚”。
这次徒步的向导乌拉姆,他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在2003年以前,他是驻扎在乔戈里附近的一名巴基斯坦高山侦察兵,退役后他开始为徒步者服务,最开始是当厨师,后来又升级为向导。
巴尔托洛冰川,长约66公里,面积达895平方公里,是极地之外最大的冰川之一。图为覆盖着黑色砂石的冰川表层,以及一座高达几十米的巨大冰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