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汶,男, 1958年3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绍兴,无党派人士,任政协上海市第十届、第十一届委员,中国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三亚文化传播事业体艺术总监。
芦笙是富有苗族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阚子》载:“楚笙冠中国。”《溪蛮丛笑》记:“亦所吹芦笙亦匏笙……列六管。”在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只要有苗族人定居的地方,就有芦笙。芦笙系苗族地道的吹奏乐器,具有浓烈的苗族民间音乐特色。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芦笙吹奏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填词、曲调和舞蹈也有所差异。苗族迁徙至哪里,就把芦笙带到哪里,代代相传,永不衰退。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芦笙。特别是苗族男青年,如果不会吹芦笙,找媳妇就会十分困难。
一面铜鼓代表一个“江略”,汉译为鼓社。苗族鼓社是由共同源于一个男性祖先而结合起来的,集祭祀、亲属、政治、经济与教育为一体的氏族外婚制集团。苗族还生活在江汉地区时就开始“立鼓结社”,按姓氏“立宗立社”、“立村立寨”了。传说西迁时每个宗支(每个氏族)都置有一个木鼓,敲鼓前进以作联络,避免掉队。迁到新的地方又按宗支“立鼓为社”。苗族鼓社由四种不同的人组成。一、出身于本氏族的人;二、出身于其他氏族,但与本氏族男子结婚的妇女;三、不同宗族的人经过一种特定仪式后被视为同族;四、本氏族所收养和接纳的人。一个“鼓社”,除选有“果略”(即鼓头)一人外,还选有“果叙”一人管祭祀,“果茄”一人管“礼乐”,“果当”一人管各种会议的仪式和座次,“果扎”一人管祭祀中杀牛仪式,“果西”一人负责会议祭祀活动中安排客人食宿,“顶王”一人管保卫安全,“顶保”一人管行政命令的下达,“珈乜场”一人管全社钱粮。以上头领,共称为“鼓社九鼓头”,由十三年一次的“鼓社节”(也有提前或推迟的)的全体社员大会选举产生。
这张照片拍摄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属于苗族的中部方言区。照片中的男女人物有老有少,最大的85岁,最小的只有6岁,是中部方言区苗族人物形象的真实写照。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西江苗族的衣服、长裙、包头巾、头帕等,颜色都以黑色为主,而上了年纪的长者,则崇尚蓝色。照片中身着蓝衣的老阿婆,双膝并拢,两手放在膝上,看上去非常端庄,但这并不是为了拍照而刻意摆出姿态,而是日常生活中苗族妇女最常见的坐姿,苗族的礼仪修养由此可略见一斑。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由于数千年来的辗转迁徙,各部分彼此隔绝,以致形成了三大方言区:即西部方言(又称川黔滇方言)、中部方言(又称黔东方言)、东部方言(又称湘西方言)。苗族的三大方言区在语言、服饰、文化、习俗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
苗女的盛装不仅绣饰色彩艳丽,花样繁多,而且佩戴的银饰达到五六十件之多。
银饰是苗族最亮丽的一张名片。明代郭子章《黔记》和翟九思的《万历武功录》就有苗族“以银环、银圈饰耳”的记载。黔东南苗族妇女,头戴银花,项戴银圈,“以多为富”。湘西和黔东北苗族妇女也是“耳戴大环,项戴银圈自一二围以至十余围”。苗族人民喜爱银饰,视之为财富、地位、智慧、勤劳、吉祥、美丽的象征。银饰的衣饰有:银片、银泡、银链、银扣、银铃、银钉、银吊牌、银腰牌、角披肩等;头饰有银冠、银角、银簪、银扇、银钗、银梳、银花、银发箍、银耳环等;胸饰有银项圈、银压领、银链、银锁、银吊片、银项链等;手饰有手镯、手圈、手链、手钏、戒指等。苗族银饰佩戴之讲究、繁缛、多样和丰富,尤以黔东南为最。着名的雷山县西江、台江县施洞苗族盛装不仅绣饰色彩艳丽,绣工精致,花样繁多,而且佩戴的银饰达到五六十件之多,件件都是精工之作。姑娘们身着盛装时,头戴银角、银冠,胸戴银压领、银项圈,身披银衣银片,手佩银镯银戒,总重量竟可达三四百两,行动起来颤颤巍巍,华贵非常。苗族源自上古东方夷人,东方夷人以凤、鸟为图腾。苗族以鸟(凤)作为银冠的形制主体,集中体现鸟、凤图腾崇拜的意念。苗族银冠正面,将“双凤朝阳”造型放在主体位置,置于“二龙戏珠”之上,银冠的顶部还插有一只大银凤鸟,两侧是2—4只小鸟,其意就是百鸟朝凤。银冠上的银牌也多有鸟的图案。在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上的双鸟朝阳纹,同现今黔东南苗族银冠以及蜡染上的双鸟朝阳纹是一模一样的,这绝不是一种偶然。
苗族的家庭是按照一个“干基督”(火炕)来计算的。“干基督”通常设在一个家庭的中间,便于家人烧火、煮饭和取暖。在苗族有关家庭的观念或制度中,一个家庭的存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房屋及财产,一个家庭至少要有自己的房屋、衣物、耕牛、农具及部分土地等;家名,家庭要有自己的名称,通常是以父亲或丈夫的名字来命名,如父亲或丈夫的名字叫“雄久”,家名就叫“雄久基”(“基”是家庭);家庭成员,一个完整的家庭,至少包括一对夫妻及其子女;这些成员必须在一个“干基督”吃饭。如果已经分居,不在一个“干基督”吃饭,即使是父子母子、骨肉同胞,也不能视为一个家庭。因此,苗族把单身者或父母双亡未结婚的同胞生活在一起的,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只要在一个“干基督”吃饭,都视为是这个家庭的成员。苗族个体家庭通常是由丈夫和妻子及其子女组成。儿子长大结婚后,一旦有了孩子,一般要与父母分居单过,另建小家庭。妻子太年轻,不能建立独立家庭或者母亲年老不能履行自己职责的情况是常见的;还有丈夫太小不能维持独立的家庭,只能作为父亲的助手,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果父亲年老不能单独维持家庭的生存时,结了婚的儿子要留在父母身边。如果系独子,一般不与父母分开单过。如果弟兄几人,父母一般与幼儿同住终老。
侗族认定时间 1951年 地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第一鼓楼
白色的羽毛帽子是未出嫁姑娘或未婚小伙子在节日里戴的,这羽毛是鸡毛,是纯洁的象征。右边姑娘颈上戴的银饰名为挂亮,也是未出嫁的姑娘在节日才能佩戴,不过只有有钱人家的姑娘才戴得起,挂亮越大就表示她家里越富有。 围腰是侗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子的衣服都要配上围腰。这既是一种装饰,也是实用的工具,将宽松的衣服裹紧。在节日里或特殊活动中侗族女子一定要佩戴围腰,但在祭祀祖母的“祭萨”活动中是不允许佩戴的。(罗康隆)
侗族稻作文化发达,耕作技术先进,尤其看重糯稻,称其为“宝米”,是节日和社会活动的重要礼品。耕种糯稻前有专门的仪式,采摘时使用摘禾刀用手一穗穗集拢,捆扎后挂到晾禾架上或火塘上方的烘干架上,再脱粒加工蒸制。(杨通银)鼓楼,是侗族村落的象征,有的村落有一个家族就有一个鼓楼。一到冬季,侗族人都喜欢到鼓楼里烤火、闲聊,鼓楼是村民的聚会场所,也是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鼓楼使用的柴火,要么是村民集体到“公山”里捡拾的,要么是村民自发提去的,要么是按照习惯每家每户轮流送去。(罗康隆)
侗族人嗜酸,这与侗族所处环境有关,是侗族文化对环境的适应。侗族生活地区比较湿潮,食物容易发霉变质,为了长时间保存食物,他们的祖先发明了极具特点的“酸”味食物。侗族酸味食品中以“腌鱼”为上品。腌鱼需要特制的木桶,就是图中的这个。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是腌鱼的最佳时候,他们主要腌草鱼。有的家庭腌鱼保存年限长达50余年,也有三五年的。只有来了尊贵的客人,主人才会开桶取鱼,这是侗家招待客人的必备佳肴。(罗康隆) 葫芦钵是用风干的圆形葫芦制成,下垫竹制底座,外面一般还要加上竹编套子。由于其透气、保湿、防水,平常多用来盛装糯米饭等食物,供上山下地做农活时用,类似于便当盒。结婚时各家则用它装满香米送给新郎家,再由新郎家姐妹连同酒、肉等礼品,结队挑到新娘家。(杨通银)
冬季农闲时,侗族村落都有侗戏演出,琵琶是重要的乐器。侗族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戏台,在村落的节日集会上,村民也会演出侗戏。琵琶在男女情歌对唱中更显其重要价值,在行歌坐月中,小伙子会带上琵琶边走边弹,以琴声吸引心上人。(罗康隆)
白色衣服是侗族姑娘普通的夏装,大多侗族姑娘平常都穿这种衣服,一整套衣服从种棉花到纺线、织布、染色、刺绣都是由妈妈一手完成。随着现代服饰的盛行,她们只在节日才穿。这位姑娘头上的红花只是装饰而已,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狩猎是侗族男子冬季的重要生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月亮山区腹地,野生动物较多,有的野生动物会破坏庄稼,尤其是一些鸟类会破坏侗族人养殖的鱼,侗族男子为了驱赶这些飞禽走兽,上山劳作时都会带上火药枪,还有环手刀或匕首。 坐着的这两位老者穿的都是寿衣。侗族人不畏惧死亡,他们认为人死后在另一个世界照样可以“行歌坐月”,照样可以吹芦笙,照样可以和大家在一起,因此有的村寨村民满36岁就开始准备寿衣甚至棺材。准备寿衣或棺材时,这些村民都要试一试,看是否合适。尤其是寿衣,一旦节庆或有特殊活动,老人都会穿上寿衣,展示给大家,看是否合身,如果不合身,家里人还会重新为他缝制。他们的寿衣,都是用自家种植的棉花由家人纺成布、染好色,再请当地裁缝精心缝制的。(罗康隆)
水族认定时间1953年 地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毛南族认定时间 1956年 地点/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
地点/海南省五指山市冲山镇什保黎族村委会
茅庐为穹的黎家居室 这是黎族赛支系一户人家的民居室内。黎族赛支系的民居较为宽敞,房屋的拱顶也较高,是黎族传统民居中较为规整体面的。 图中央煮食物用的火灶是黎族普遍使用的三石灶,即用三块大石头垒起左、右、前三面,形成一个聚火的合围空间,上面放器皿。图中的三石灶像是临时的,标准的黎族三石灶,左右两块石头的下半部要埋入土中,以便使用大器皿时有较好的稳定性。这左右两石称为“母灶石”。灶前选一块无棱角而较平的石头,置于地面上,可随煮食器皿的大小而移动,被称为“公灶石”。柴火从“公灶石”两边送进灶膛,灰烬则从两块“母灶石”间的后隙中扒出。石灶虽简易粗朴,但合理、适用。 由于没有排烟系统,三石灶燃烧过程产生的热度和烟雾在室内自然升腾,使炉灶上方成为一个烟熏区。炉灶上方有一个固定的黑色置物架,平时多悬挂玉米一类的食物,也搁置酒曲等需要“温养”的食物。当捕回动物时,黎族人将动物洗净剖成片状,晾在架子上,或挂在架子的木钩上,煮食物时顺便进行熏烤,使食物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同时也使食物具有熏烤的风味。因此,置物架也就是熏烤架。熏烤架的上方悬挂着两排动物的骨头——那是各种野生动物的下颔骨,有山猪的、狐狸的、野鹿的、豹子的、猴子的……凡是男主人所捕猎的动物,杀食后都会将下颔骨按捕获的时间顺序排晾在墙壁上。这既是男主人所猎杀动物品种、数目的记录,也是男主人捕猎能力和荣耀的标志。 三石灶上的器皿,是黎族人以泥条盘筑的古老方法所制的陶罐。灶旁的几个陶罐和缸,都是用这种3000年前流传下来的原始手艺制作而成。炉灶后方的瓮,用于储盐或腌制食物。陶罐上方的黑色长形物,是装盐的竹筒。水缸旁边的木桶和黎族妇女身后的简易木床,与汉地形制相似,它们应是现代民族交融的产物。
他们拥有加工剧毒树种“见血封喉”树皮的技术 这两个黎族男子正在剥一种名为“见血封喉”树的树皮。“见血封喉”被称为“毒木之王”,树中的乳白色汁液含有剧毒,伤口若沾上这种汁液,即可心脏麻痹、血管封闭、血液凝固、窒息死亡,故名“见血封喉”。树虽有毒,但其树皮却是极为特殊的天然纤维,有着罕见的柔韧性,黎族着名的“树皮衣”就是以它为原料制成的。黎族人砍下“见血封喉”树后,将树皮从树干上像蜕皮一样囫囵剥退,经浸泡、捶打等程序加工后,不但可以做成树皮衣,还可以制作各种用品,比如腰带。上图中的黎族妇女就是用“见血封喉”树皮制成的腰带将踞腰织机挂于腰间的。这种腰带柔韧性好,经拉耐扯,能承受织机长期反复的绷直推拉。
黎族人仍在沿用三千年前的纺织技艺 黎族的纺织技术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黎族织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史书上就称其为“吉贝布”,其纺织技艺领先于中原地区,有人认为海南岛因黎锦而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祥地。图中黎族妇女用的是踞腰织机,即将织机一头挂在腰上,另一头用脚撑直绷紧,形成一个可供梭子来回穿移的平面,进行纺织。这种踞腰织机,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在黎族一直沿用至今。黎锦制品包括筒裙、头巾、花带、被子等,有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色彩多以棕、黑为基本色调,青、红、白、蓝、黄等色相间,可织出花草虫鱼、人物、器物等具象和抽象的多种图案。相传元朝时由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纱、织布等技术加以改进传播到内地,推动了长江下游棉纺织业的发展,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使棉织品取代麻织品成为生活必需品。
黎族的染色原材料全部来自于大自然 染色是黎族纺织技术的一个重要步骤,黎族织锦图案复杂、色彩纷繁,因此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染色方法,且原材料全部来自天然。如获得黄色染料,将黄姜捣烂,经过浸泡得到姜黄汁,把棉线浸入其中,反复搓揉挤捏,然后晾干;红色染料用的是名为“苏木”的木本植物,将“苏木”削成片,加水煮出红颜色后,将棉线放入浸染,晾干,再煮染,反复多次方可完成;黎族织锦图案常用的褐色,染料来自于名为“牛缒”的树皮,煮水出色后浸染,经搓揉挤捏,反复煮染而成。图中的棉线被染成绿色,用的染料是一种名为“谷木”的植物叶子,摘取捣烂后,把棉线放入树叶的绿汁中,反复搓、揉、挤、捏,使棉线完全被染成绿色,随后晾干而成。 黎族女性走过了数千年母女相传的制衣岁月,一代代黎族女性均是独自完成纺、染、织、绣的全过程,把纺染织绣的古老技艺完整地保存至今。她们把原野的色彩织入经纬,把自然赐予的温润穿在身上。
她们把族徽刻在身上 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阐释,文身起源于图腾崇拜,是原始氏族部落图腾信仰在人身体上刻烙的符号。黎族文身也被视为图腾崇拜的遗存,但与一般古代图腾崇拜不同的是,它普遍为女性文身,并且女儿文身的图样与母亲相同。在黎族社会里,文身是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古老习俗,文身图案是氏族的标志,黎族各支系文身的部位、纹饰各不相同。一般同一方言区文身的部位、纹饰大同小异,相似的文身图案代表同属于一个黎族支系,同时代表彼此同属一个氏族,代表黎族内部的血亲关系。关于黎族文身的起源和原因,学界历来观点不一,有图腾崇拜说、祖先赐图说、美饰修容说、防止掳掠说、夫家配婚说等多种说法,至今无定论。按黎族的说法,文身是祖先定下的习俗,后代必须遵循,否则死后到祖先那里报到时,见不到特定的标识,祖先不认,无法归宗,将成为终日游荡于荒山野岭间的野鬼。 这位只露出手和腿部的黎族女性属于黎族美孚支系。美孚支系的文身图案,在手脚上多呈长条形状。过去黎族女孩在11至14岁期间,以母亲为代表的女性家长会张罗着为她举行文身仪式。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现代文化与教育之轨铺入黎族的山寨和村落之后,黎族女性文身的习俗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