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马门溪龙属于蜥脚类恐龙,是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每天花费很长的时间进食,消耗大量的植物,这样才能长成极其巨大的体型。虽然这种体型与鸟类小巧的体型差别很大,但马门溪龙和鸟类有着许多独特的相似性,表明二者有着相对较近的亲缘关系。图为马门溪龙复原图。绘图/赵闯
在新疆昌吉奇台恐龙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化石修理员李伟正在为刚刚完成的皮套克编号。在这件皮套克里,保存着一个大型蜥脚类恐龙的腿骨。科研人员就是通过用石膏和麻袋制作的皮套克来采集和保护化石,就像医生用石膏绷带来固定断臂一样;只有这样,化石才能被安全地运回实验室进行修理。
小盗龙是一种凶猛的猎食性恐龙,它的大小与始祖鸟接近,是世界上已知个体最小的恐龙。它的许多形态特征,尤其是和飞行相关的特征与早期鸟类非常相似,比如它具有能拍打的翼。小盗龙最为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四肢都发育有典型的飞羽,而且排列方式和鸟类翅膀上的飞羽相同,因此被称为四翼恐龙。我们猜测,小盗龙的飞行方式可能代表了一种原始的飞行方式:它不仅借助前肢形成的翅膀,还依赖后肢提供的浮力,才最终征服了蓝天。上图为一具完整的小盗龙化石。
2003年夏季,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五彩湾地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徐星正在采集蜥脚类恐龙的化石。
新疆昌吉奇台的恐龙沟出露的是大约1.6亿年前沉积的岩石,这里曾经发现过许多侏罗纪时期的恐龙,包括中华盗龙、单棘龙和马门溪龙。从200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合作者每年夏季都在恐龙沟附近方圆几百公里的戈壁沙漠中寻找和采集恐龙化石,试图更加深入地了解侏罗纪中晚期这一地区动物群的面貌。
热河生物群生态复原图 1.2亿—1.3亿年前的中国辽宁西部是一个湖泊发育、森林茂密的地区。这里生活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恐龙:有像其他爬行动物一样体披鳞片的食植物的锦州龙(中间);也有长有原始羽毛的凶恶的帝龙(左下),它正在捕食始祖兽——一种原始的哺乳动物;附近的中华龙鸟(右下)也是一种小型食肉性动物,它是已知的第一种长原始羽毛的恐龙;在树丛中,还有栖息和飞翔着的小盗龙(左、右上),不过与今天的鸟类不一样,它是用四个翅膀飞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