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永乐宫是元代大型道教建筑群,它的营建工程前后持续了110多年。时值全真教鼎盛之际,在吕洞宾故里山西永乐镇兴建道观,对全真教及其背后的“金主”—蒙古统治者来说,意义非比寻常。图为永乐宫供奉的吕洞宾塑像。
三清殿为永乐宫的主殿,是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神堂。殿内四壁绘制的《朝元图》由286个人物组成,诸神或天姿绰约,或骁勇剽悍,或威武端立,观之气势迫人。来自朱好古画坊的画工,继承了唐代画家吴道子的风格,用线条的粗细、转折来造型,制造出衣带飞扬、飘飘欲仙的美感。
全真教教团不但为蒙古统治者献祭斋醮,还广泛结交上层权贵。道士们出入车马,生活奢靡,以至于被世人呼为“市朝鬻道之徒”。图为永乐宫壁画上朱好古画坊的落款。
图为三清殿顶部的藻井,其华美的雕饰只是永乐宫庞大宫观的一个缩影,当时的文人曾就此撰文痛陈全真教大兴道观之弊。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上的诸神,发须根根清晰。
朱好古画坊的画工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捻子笔。这种笔并不是一般写字、画画用的兔毫、狼毫,而是给上好的猪鬃浇上开水去油,绑在五寸左右的木棍上,再用砖粉、桐油包裹,待其干透后将一端削尖即成。用的时候用尖端蘸取墨和颜料,磨秃后再削尖,如同后世的铅笔,可多次使用。这种笔绘制出的线条粗细变化并不明显,但是控制线条的长度、力度却非常有效。如图,长度近两米的衣袖线条由上自下一笔勾勒而成,在昭显画工技艺之余足见捻子笔的便利。
寂寂古寺 即使在旅游旺季,佛光寺里也是游人寥寥。除了古建爱好者和研究人员,少有人会费尽周折追寻至此,倒也留予这座古寺难得的清静。图中这条东西向道路的北侧为金代的文殊殿,南侧数间是清代修建的小殿。而一路向东,两棵郁郁苍苍的古松掩映的正是东大殿。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在东大殿梁上有明确纪年,而且佛殿外的经幢上,也赫然铭刻着造殿年代——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
这是东大殿的纵剖面,其中暗含着一个令人拍手叫绝之处——据建筑史专家傅熹年的研究,一个高1.6米的人立于佛殿门槛处,看到佛背光顶部的仰角是30°,待进入殿内站在内槽前部柱列处时,他看到佛顶肉髻的角度仍然是30°。也就是说,从人进入殿内到拜佛处,其视角无需改变即可看到佛坛全貌(供图/李乾朗)。
礼佛的黄金视角 在佛座背后,还有一幅珍贵的唐代壁画《镇妖图》,因曾被人用土坯砖封护而色泽如新。左页图为其局部,只见勇猛的毗沙门天王头戴金盔、身披甲胄、手持宝剑,脚下踩着两只面目狰狞的鬼怪。一位双髻高耸的天女伫立一旁。天王法力无边的英雄气概跃然于画上。
佛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