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黑釉酱彩盏 斗茶是宋代上流社会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之一。黑釉茶盏因在斗茶中最易判验水痕,而倍受推崇。吕氏家族墓园中出土了大量的茶具,图中这件茶盏釉色莹润,质地精良,是北宋耀州窑出产的佳品。内壁上点缀的鹧鸪斑纹,为在黑釉上弹洒高铁含量的班花彩料而成。
骊山石薰炉 骊山石器是吕氏家族墓园每座墓葬中必出的物品。这种石材产于骊山北麓,质地疏松,不但便宜,还具有透气保质的功效。图中这件石薰炉,应为佛堂香供用具,盖顶的“卍”字形镂孔为出香口。它巧妙利用了骊山石的特点,使香味既能充分发挥,又可较长久地存留于石质孔隙间,缓慢释放。
青釉瓜棱注壶、莲花温酒樽 吕氏家族墓园中随葬的日用瓷器,大多产于陕西铜川耀州窑,这是其中器形最为别致的一件,出土于吕倩容墓。注壶壶盖上蹲立着一只狮形钮,边缘有两个小孔,穿上绳子可与把手相连。16瓣莲花状的深腹樽系温酒器,与注壶配套使用。
簪花银妆盒 吕氏家族器用尚质,不嗜奢华,随葬品中极少出现金银器。图中这类银盒一共出土了4件,器形大如胡桃,应为女子随身携带之物。经中国科技大学实验中心鉴定,这件妆盒内存留的暗红色物质为胭脂,其成分与现代女子妆红的一致性高达97%。
青白釉瓜棱腹带盖执壶 这是从吕大临墓出土的一件执壶,为饮茶时盛储茶汤之用。此壶的设计颇为缜密周到,盖沿与执手上各有一个小贯耳,以穿绳连接,这样在使用时就更加方便顺手,再加上浑然敦厚的外观造型,和剔透细腻似自然天成的青白釉色,使其在众多出土瓷器中独占鳌头。
青釉刻花套盒 这件套盒的设计亦可圈可点。它有内外双重盖,内盖又由两件组合而成。根据需要,取物时,既可全部打开,又能只提揭中心位置的小盖钮。这种形制在以往考古发掘中前所未见。推测盒内盛装之物对密封性要求较高,很可能是香料或茶叶类物品。
考古人员判断,这是为迷惑盗掘者而制造的一种假象。不过,这个措施最终还是失效了。2号墓在金人入陕后即遭盗掘,墓志丢失,幸好泥土中露出的一对石敦泄露了墓主的身份。石敦腹壁上刻写的铭文表明,这座墓的主人正是中国考古学的鼻祖吕大临。
青釉刻花渣斗 渣斗原本是一种存放废弃物的容器,到了宋代,人们将其与汤瓶、茶盏等茶具一并使用,以存储残茶剩水。吕氏家族墓园中出土了多件瓷、铜、铁、石质渣斗,形制大同小异,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品茶在北宋贵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图为吕氏家族墓园出土的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
吕氏家族墓园早年被盗,自2008年开始的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出各类随葬品655件(组),皆属实用器,多位于椁外周、棺椁间及棺椁顶上。图为吕通长孙吕大圭墓的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