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厄瓜多尔,这个并不是很为国人所知的国家,有一个十分令人惊艳的首都——基多。它距离赤道只有24公里,但气候却异常凉爽,四季如春,因为它是世界第二高的首都,有着将近3000米的海拔(第一名是玻利维亚首都拉巴斯,海拔超过3600米)。 基多美丽的老城,好似一个建筑博物馆,混合了西班牙殖民和当地人的各种风格。老城的春天宁静而充满朝气,上上下下的坡道很像旧金山,给城市增加了一种“三维感”,而我所住的旅店,就在这样一条美丽的小路上。
Casa San Marcos,一家朋友推荐的旅店,只有6间客房,每种档次和类型都只有一间。我早早就预定下来,大概130美金一晚。当我到达这里时,便知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里貌似还真是有几分神秘和低调,从长途车站打车,司机竟然没有听说过,到达后也是绕了几圈才找到,每次进去,也都要敲门,专门有人来开。
走出旅店,在基多老城乱逛,大周日的满城都是铁门,全关门了,只有零零散散的几家开着。习惯了祖国热闹的周末,总是很难理解为啥其他国家越到周末越冷清。中心广场里倒是热热闹闹的,遛弯的家庭,穿着时髦的儿童,擦皮鞋的男孩,卖脆猪皮的女子,为孩子们勾画滑稽鬼脸的小丑…… 与这片欢乐形成对比的,是坐在长椅上的一位老爷爷。他一只眼睛失明,走路一瘸一拐,提着塑料袋卖着棒棒糖,很久无人问津。我坐着看了一会儿,给了他一美金拿了一颗。他示意要找钱,我说不用了,心里莫名地踏实。
这间屋子,就好像一栋艺术馆改造的,旅店处处都散发着艺术气息,这得益于她的主人Mayra。这所房子建于17世纪,最初由多个家庭混住。2006年,Mayra将这里买下来,经过整修在2009年开业,由此实现了她一直以来的梦想——建一家旅社,里面摆满她的艺术收藏。
对于当地人来说,这是每周一次的大事情。全家都穿戴好,带上色彩纷呈的各类手工艺品来到集市。在手工艺品市场旁边,还有一个供当地人交易的动物市场,或许跟你在中国农村见到的相似——牛啊猪啊马啊,就在人群之间穿梭乱跑。 而最有意思的,还是看当地土着人的打扮。尽管是动物市场,但每个人,特别是女人们,都打扮得很用心。近处的土着大妈,远处的群山,略带尘土的景色。莫名地,很符合我出发之前对“南美”这个词的定义。
紧赶慢赶,终于在周五晚上到达集市小城奥塔瓦洛(Otavalo),因为这里星期六的集市是厄瓜多尔最着名的土着集市之一。在奥塔瓦洛,我再次入住彩色的酒店La Casa Sol。我在基多也住过La Casa Sol,但奥塔瓦洛的这家更安静,也更童话,让人感觉有点不真实。 这是一个厄瓜多尔土着商人开的旅店,有着令人热爱的颜色组合。有时候,生活就是需要一些额外的色彩,而转天早上的土着集市,则又是另一种色彩。
穿过一条街,就到了着名的手工艺品市场,花花绿绿的让人应接不暇,但估计是金融危机的缘故,这里西方的游客没有想象的多。 厄瓜多尔早已取消了自己的货币,改用美元,一方面省了我的事,少了换算的麻烦,一方面也少了一些特点,只有在这种集市上还可以找到当时的货币。 我在集市买了个披肩,现在一直放在沙发上,冷了就裹着,看着上面的羊驼,一阵亲切。旅行带回来的东西,都有这种魔力。
说回重点,骑马。对于一个骑马的菜鸟,在开始这趟旅程之前,我多少有点忐忑。我之前和马儿唯一的接触,大概就是坝上草原之类零星的体验,就连去外蒙古这个马背上的国家,我都惊恐地远离他们。而这次,在这个遥远陌生国度的农场旅店,在一个优秀教练的指导下,我竟然迷上骑马,第一日到达后尝试骑行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往返骑了将近9个小时。晴天、雨天、雾天,山路、夜路、森林路、乡村路、县城路,实在是妙不可言的体验。 骑行开始后,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Gabriel早有准备,从袋子里拿出护腿和雨衣,继续前行。Gabriel不仅是农场的主人,还是一名优秀的向导,他说,他要一直骑马直到自己骑不动为止。
离基多1个小时车程的郊区农场民宿 Heciendia la Aleriga,竟是trip advisor上评价第一的“特色住宿”。喜欢大城市的我,起初还犹豫是否要放弃热闹的基多去乡下住两天,两天结束,证明这个决定是多么正确。 经营这个民宿的是一对夫妇,男主人Gabriel有着纯粹的西班牙血统,女主人则是黎巴嫩裔的移民后代,他们主要经营安第斯山的骑马旅行,而骑马也是我在这里短短两天中最难忘的经历。 这个牧场是 Gabriel 的祖辈留下的,无论从哪里望出去,都是画一般的景色。酒店还有个jacuzzi按摩浴缸,骑马一天回来泡刚刚好!
他们的家,从外面看就这么孤零零地在云雨林里,里面的设施,倒是惊人地齐全,与我一起参加骑行的德国女子从卫生间出来后一个劲地跟我感叹,没想到在这种雨林深处还有如此干净的卫生间……他们的房子被自然所环绕,只是,住在这种终年不见阳光的地方,我想我会抑郁的。 男女主人似乎并不以此为意,精心打理着他们的后花园,男主人热情地给我介绍他最得意的花,一朵会开出两种颜色,带着几分骄傲。
骑了两个多小时,就进入了云雨林(cloud forest,也有人叫它云雾森林),基本看不清山下,向导偶尔会停下来帮我们砍掉挡路的树枝,介绍介绍物种,一切都像在梦境里。我们沿着崎岖不平的泥泞小路向前走着,深一脚浅一脚,目的地是一户居住在里面的老夫妇。 现在,只有老两口住在云雨林,他们的三个孩子在这里长大,都已经离开,陪着他们的狗倒是有一大群。
他们的祖辈曾是锁匠,所以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锁和钥匙。 女主人为我们准备了午餐。厄瓜多尔人总喜欢第一道菜上土豆汤,倒是非常适合风尘仆仆的我们。他们自己做的奶酪,口感柔软鲜嫩,同行的德国夫妇还激动地买了一大块。 临别,我在guest book上留下了中英文双语的留言。我写汉字的时候,德国夫妇一直在惊叹,之后老太看的时候咯咯乐了半天,说这是她头一次看到写汉字。
原本可以选择坐卡车回去,可我一冲动,又骑上了马,一骑又是4个小时。 一路上湿气很大,穿上雨衣,前行在雾中,四周看起来都是白茫茫一片,如同在仙境中骑行。我跟德国女子一直在想,这么大的雾,要怎么区分方向呢?不成想,向导有几次还真走过了,然后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要往回返。 天黑下来,尽管已是满身疲惫,但看到前方的亮光时我还是格外兴奋。那是来时经过的村庄,晚上非常热闹,路人纷纷停下来看我们一行四人骑马经过,恍然有种古时微服私访进城的气派。 最后骑过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山路,只能看着前方白马的屁股来辨别方向。终于,我回到了住处,结束了来回近9个小时的骑行。再后来,我就在全身没有一个关节不酸的状态下,过了三四天……
在厄瓜多尔,我住了一次亚马孙雨林。亚马孙雨林很大,几个国家共享,除了厄瓜多尔,从巴西、秘鲁也可以深入到雨林。我在雨林中住了四天三夜,每日伴着鸟啼虫鸣与河水的声音入睡和醒来,跟着土着导游体验当地人的风俗文化,对于我这种初来乍到的游客来说,即便不是最深入的雨林体验,也是惊喜非凡。 雨林里很潮湿,白天经常乌云密布,难得望见早上的阳光,再加上屋子里晚上没有电,要提着煤油灯到处跑,所以这也让我们格外珍惜白天的时光。
晚餐时间,大家围坐在点着蜡烛的餐桌旁,雨林中的伙食不错,我也渐渐习惯了土豆汤作为一餐的头盘。一只不知道是谁逮到的青蛙被放在瓶子里,身上五颜六色,成了众人的焦点。在书上一查,才知道是一种剧毒的青蛙。我想拍,当地人竟然给拿了出来,给我吓得不行,人家倒很镇定。迅速拍了一张,就让人家把青蛙赶紧又放回了瓶子。
这里的树木太过茂密,挡住了信号,刷新了无数次,还是无法显示,绝望的我只好放弃。没有网络的日子,实在需要适应,闲暇时,沏上一杯清茶,坐在酒店的大堂中,临窗对着雨林发呆,其实也很挺好。
我所住的营地酒店位于纳波河(Napo River)畔,小船就成了我们深入雨林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船在河上“突突”地行驶,胆大一些可以将脚伸出船舷,迎着飞溅起的浪花,清凉无比。两岸的树木在河面上搭起了凉棚,树丛中间或能看到雨林人家的房屋。孩子们光着身子在河中玩耍,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除了可以喝到手绘碗中发酵好的酸酸的酒,你还能在这儿见证生可可变身热巧克力的过程。经过烤制和剥皮后的可可豆,还要经过无数次的压榨,最终再兑上牛奶,味道挺不错。
向导大哥是在雨林长大的原住民,英文很好,不过他和当地人之间说话都是西班牙语和自己本族的语言混合。 在他小时候,这里一家旅社都没有,全是雨林,而现在看来,哪里要搞旅游开发,哪里就要或多或少牺牲掉一些自然资源,如何在利益和环境中权衡,是一个长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