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嘉祥县位于山东省济宁市西部,属黄河冲积平原。相传春秋时期鲁哀公西取狩猎,获一麒麟,此地取嘉美祥瑞之意,由此得“嘉祥”之名。
来这里一定熬到武氏祠看看。它位于嘉祥县纸纺镇武宅山村北,始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现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两块,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石刻画像,内容丰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等。不过,在我看来,这里最具观赏价值的,还是妇女们织造鲁锦的过程。
我们从济宁出发,趋车半小时来到了嘉祥县纸坊镇武翟村,这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村落,村里大多数是石头房。走进村中,没有我们想像中随处可见的纺车、织布机,也没有到处悬挂叫卖的成品鲁锦。
正在这时,一位头扎黄色头巾、抱着一团彩线的农家大嫂从远处走过来。跟着大嫂左绕右绕,前转后转地来到了山前的一个石头院落,还没进院,就先看到一位老人正在过道里纺线。我们站在老人身边盯着纺车看了许久,只见一团团棉花在老人手里,慢慢地用纺车织成了一根根绵线,我们始终没有看明白,为什么棉花会在瞬间变成白线。
老人看出了我们的疑窦,笑着告诉我们,这种老式纺车现在已经不多见了,纺线时把去籽的棉花先弹松,搓成大姆指粗细的棉条子,把棉条子端尖上的纤维粘在木锭子尖上,木锭子借由鞋底线跟纺轮相连。由于纺轮直径远大于木锭子的直径,因此纺轮转一圈,木锭子就要转一百多圈,摇转纺车时,高速旋转的木锭子就把棉花纤维捻绞成棉纱线了。
我们穿过走道来到院内,才真正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有纺有织有绕线的,这与村里的冷清截然相反,原来是几家村民正一起合作共同织锦。带我们来的大嫂告诉我们,现在村里织布的人渐渐少了,而鲁锦整个织造工艺流程却十分繁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闯杼、掏综、吊机子、织布、了机等等。每一道工序又有许多子工序,这绝不是靠一家几口人能够办到的,碰到这样的情况,大家就互相帮助,共同来完成繁琐的工序,再回家分头织造自己的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