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在长江三峡地区,早期人类赖以生存的重点区域都是以盐泉为中心的,其中一个区域就是大宁河流域的宁厂盐泉。这是上世纪60年代,由着名历史学家任乃强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盐与四川早期文明起源的关系十分密切。宁厂盐泉及其周边的古文化被他命名为“巫臷文化”。自远古开始,巴人就在宁厂的盐泉周边繁衍生息。如今,考古发现与宁厂盐泉相伴而生的古文化遗址就是很好的佐证。巴人世代与盐密不可分,他们会把盐泉中所产的盐通过驴、马等工具运到较远的地方,用盐交换粮食、衣物等。左页上的这幅图,就是我们绘制的古代巴人运盐图。今天的许多地区,人们仍把食盐叫做盐巴。至今,宁厂通往湖北、陕西的古驿道仍有结队的马帮。绘图/萧关
这是一幅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想象图。传说,黄帝的臣子夙沙氏发明了煮海为盐的方法,所以海盐产区都奉他为制盐始祖神。在神话传说中,夙沙氏是长期居住在山东半岛的古老部落,与炎帝部落有密切关系。夙沙氏的传说我们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但是,从考古发掘及历史文献的记载看,从黄河三角洲到胶莱河沿岸分布着一大批古代制盐遗址群,每个遗址群内又包含了数十至上百个制盐作坊。这种超大规模、保存完好的古代盐场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罕见。这些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制盐用的陶器—盔形器。在这些制盐遗址周边,同时发现有许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绘图/萧关
冰川造就U形宽谷 如果说横断山的峡谷截面是V形,那么帕米尔高原的宽谷截面就是U形的。这些U形谷很多是古代冰川的杰作,历史上地球多次经历冷暖交替,在近200万—300万年中,就曾出现过4次较为显着的寒冷时期。如今,帕米尔高原的冰川大多退缩到高山的山谷中,可是在数十万甚至几万年前,由于持续低温,如今的山谷很可能正是被宽厚的冰体所充斥(图1)。流动的冰川像钢锉一样对谷底和谷壁不断挖掘、磨蚀,同时两侧山坡上的岩石也在冻融、风化作用下逐渐碎裂崩落,山谷的轮廓逐渐被修磨成如同英文字母U的形状,因此被称为U形谷,与河流侵蚀切割造成的V形相提并论。冰川退去后,留下的谷地平直、宽阔,而冰川锉磨下的石块以及后来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将U形谷谷底填平并逐渐抬高,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宽谷(右图)。制图/萧关
很多地方一到春天都会举办桃花节,踏青赏花是共同的主题。但在成都,桃花节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内涵,龙泉山的桃树下支起的一张张麻将桌,似乎将桃花节变成了麻将节。超级热爱打麻将的成都人闻着花香、晒着春阳,进行着他们迎接春天的独特仪式。绘图/萧关
成都和重庆的老式茶馆总是给人以闲适、古朴、亲切的感觉,在那里时间好像停住了一样,可以静静心、歇歇脚、聊聊天、打打牌、掏掏耳朵,慢慢悠悠地品完一壶好茶。春天来了,露天茶馆终于再度开张了,大家迫不及待地聚拢过来,享受久违的茶趣。绘图/萧关
这张插图重现了崔之久在贡嘎山与死神狭路相逢的一刻。在海拔5500米,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如魔鬼的利爪,将他腾空抓起后却又戏耍般地丢在了一边——半山腰的一个冰洞“拦截”了他和队长,当他们刚刚逃出生天,却听到了队友丁行友牺牲的噩耗,几天之后,又有3位队友因滑坠而被茫茫冰谷所吞噬。绘图/萧关
上世纪80年代,水资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科技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杨针娘认为要抓住这个机遇在研究高山冰川区水文的同时,还应把研究领域拓展至高山冻土区的高寒流水文研究。于是,从1985年开始,杨针娘开始了她倾注心力最多的一个课题:祁连山冰沟寒区径流实验站综合观测研究。这个实验站建在祁连山黑河的上游,每年夏季,杨针娘都要去站里驻守组织观测和科研工作,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由于经费紧张,杨针娘不得不从设备和人员上一再节省开支,站里的活动房相当破旧,四面通风,冬季时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杨针娘认为正确的事情,她就会咬牙坚持下去。冰沟站坚持了10年,1994年因实在没有了资金来源才不得不撤站。除了天山站之外,持续时间长达10年的冰沟站是我国开展寒区水文观测实验研究最为系统和观测项目最全的野外站。(绘图为杨针娘在测量寒区河流的水位高度。)绘图/萧关
杨针娘和曾群柱的婚礼是他们一生中最浪漫的记忆,也是所有认识他们的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凭着二老的口述以及当时在婚礼现场的人们的回忆,我们创作了这样一幅图画:在月夜的天山冰川脚下、天池湖畔,考察队员们燃起篝火、举起酒杯、笑声不断,为一对新人举行热烈的婚礼。他们的婚事给所有在场的人都带来了欢乐!绘图/萧关
流水漩涡能否造岩臼? 在水流急或者河道中石头多的地方,很容易形成旋转的涡流。绝大部分学者认为,旋转的涡流带动砾石滚动,不断旋转、磨蚀河床,逐渐形成了洞口竖直向上的小圆洞,也就是初期壶穴。随着水冲石转的进一步旋蚀,壶穴不断加宽加深,最终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岩臼。按照这种理论,岩臼是现代流水造就的一种地貌,而非冰川所为。与之相对应,也有学者并不认同急流漩涡能够成为岩臼形成的动力源,根据他们的调查和实验,漩涡下并不存在岩臼。至今为止,没有哪个实验能够对这件事做出严谨、清晰的解释,这幅图也不过是我们根据有关专家的解释绘制的。绘图/萧关
冰水之锤 以往研究者大多认为冰川融水自上而下形成旋转的水流,并穿过冰层冲至基岩,水中携带的碎石大大加快了基岩被磨损的速度,从而加速了冰臼的形成。针对冰水侵蚀基岩的动力机制,也有不同观点,比如有的说法主张冰水自上而下如重拳般直接冲击臼底,然后水流从冲击点的周围回转向上,形成近乎圆柱体的滚流水钻。相比于急流漩涡,滚流水钻向下的冲蚀力无疑更加强大,从而造就出冰臼“口小、肚大、底平”的形态。在国外的文献中,还有几种其他的解释,在此我们就不逐一画出了。绘图/萧关
冰川如何造冰臼 冰川消融过程中能够造就冰臼,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挪威、芬兰、瑞士等国,都可以找到冰臼的分布。相关学者普遍认为,冰川或者冰盖上的融水携带大量的冰碎屑、岩屑以及冰川粉物质落入冰裂缝中,垂直跌落的水流对底层的基岩或砾石产生冲蚀和研磨,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圆形的冰臼。绘图/萧关
河流袭夺水系间的竞争 水是最好的侵蚀者和搬运工,由于河流侵蚀基准面(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线)的存在,河流中的水不停地向河谷的源头侵蚀,即溯源侵蚀。不同河流溯源侵蚀的速度和能力不同,侵蚀能力较强的河流,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当一条河流切穿分水岭后,便会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抢夺过来,形成河流袭夺现象。河流袭夺后,被夺河的上游成为改向河,下游则被截而无头,成为断头河,袭夺急转弯处形成袭夺湾。河流袭夺是河流水系演变中客观存在的,并具有普遍意义。绘图/萧关
长江滩险类型及成因示意图 除去河床中固有的基岩和砂砾卵石等因素,长江重庆至宜昌段滩险和碍航礁石最主要的三种成因是:山体滑坡、岩岸崩塌以及山溪支流的冲积,各种成因均会形成不同的滩险类型。滩险和礁石的存在,使行船只有靠人力(纤夫)拖拉才成为可能。[01] 山体滑坡将大量土石推入江中,江面宽度迅速收缩,水流断面缩窄,流速加大,形成急流滩。[02] 沿江两岸岩石崩塌,大小岩体滚落江中,阻塞航道,扰乱水流系统,导致横流、涡流等不利于航行的流态,形成险滩。[03] 支流或山溪汇入长江主航道,携带大量卵石和巨砾,形成溪口冲积扇,扇缘伸向江中,使航道水流变浅,形成浅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