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上图为故宫转至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白色狐狸皮,与左页图中挂有明黄色里子的皮毛不一样,它很有可能是清宫剩余的衣料,其尾部还写有黑色墨迹,并印有红章,可惜这些都随时间的流逝而漫灭了。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琳琅满目的标本里,这一排皮草可能并不显眼,但却是独一无二的。几十年前,它们从皇宫辗转至此,负载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左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标本架。上图为狐狸皮的尾部镶上的明黄色里子,这正是其皇家身份的明证。
数百种难得一见的珍贵鸟类呈现在眼前。
蝴蝶展厅里的两千多只蝴蝶让人看花眼。
甲虫素有“移动宝石”之称,一些甲虫身体带有金属光泽,非常好看,有些东南亚国家甚至用甲虫作首饰。
博物馆不展“秘宝”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500多万件馆藏中,有一些“珍品中的珍品”并不对外展览。这只只有12毫米的小虫豪不起眼,但它却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正式名字叫“中华蛩(音“穷”)蠊”,它没有翅,在分类学上属于“缺翅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家都认为我国没有这一目昆虫。1985年,首次在长白山区一个瀑布附近发现了一只,采集回来制成标本,定名为“中华蛩蠊”,填补了我国这一昆虫目的空白。后来动物学者多次组织考察,却再没有发现过它的同类。目前这个小小的标本是我们发现的世界唯一一只中华蛩蠊。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标本馆”不对观众开放,只供科学家在此做研究工作。这里收藏着超过530万号动物标本,是亚洲最大的动物标本收藏馆。
博物馆不展“秘宝” 这是中国目前保存的年代最久的动物标本——弯角玉蝽。它制作于1689年,至今已有320年历史。这个标本是大名鼎鼎鼎的大卫神父制作的,当时这位法国神父把包括大熊猫等一批中国动物标本带到欧洲,使西方世界第一次认识了独特的东方动物。
蝴蝶谷里流水淙淙,蝴蝶飘飘,声光电配合出一个奇幻的世界。
来自紫禁城的国宝文物 动物“皮张”收藏柜。中间几张皮毛装饰有红色的穗子,它们大有来头,是清代皇家狩猎的猎物和进贡的贡品,上面有帝王收藏的标记。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对动物皮毛的保存比较有经验,所以故宫博物院把这批文物交给了他们。
动物博物馆大厅,空中悬挂着24米长的蓝鲸骨骼模型。蓝鲸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博物馆本来能找到36米的鲸骨,然而为了匹配空间大小,只好选用这个小得多的模型。地上是布氏鲸以及几种海豚的标本。
濒危动物长廊,一边是有蹄类食草动物,一边是食肉动物,从展馆中穿行,有种阅兵的感觉。动物园里最扫兴的就是动物常缩在角落睡觉,而在这里,没有距离,没有阻挡,可以尽情观赏野生动物身体的每个细节。
白冠长尾雉是中国特有鸟类,雄鸟拥有一身漂亮的羽毛。
金裳凤蝶
海伦娜闪蝶
君主斑蝶
枯叶蛱蝶
金斑喙凤蝶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