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手酿的酱油,每一滴都是从多年发酵的酱坯中渗透出来的,因而像油一般珍贵。要知道,其中蕴含着大自然的万般变幻,甚至,还携带着人类共同的乡愁。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刁一元
这产自云南的碗红糖,形似巧克力,却比巧克力更润泽、更质朴。熬制红糖的传统技艺,至少延续了数百年,靠的都是人工的经验和慢熬的功夫。
微距镜头下的碗红糖刨花,呈现出自然的褐色,与常见的深红色红砂糖迥异。这是因为,红砂糖经过了工业机器下的化学反应,而碗糖则是纯手工慢制造的产物。
传统的古建,其墙面或柱面都采用一种叫做“一麻五灰”的做法,一遍一遍批灰,干透后打磨,再批下一层。一共要批五层灰,再加上一层麻布。这样做下来的观感,让人感觉舒服,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无可挑剔。而在上世纪80年代,修复古建时普遍采用一种“一麻四灰”的方法,少了一层灰,而且用纤维布,这样修复出来的古建不能耐久,图中即是这种做法的结果。右下图则是故宫中虽年代久远但仍较完好的漆面。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刁一元
图为清代最常见的二人小轿,前后各一人抬,轻便简洁,代步方便。冬天时,轿厢外裹着棉布围子,夏天则包上苇席、蒙上纱甚至就如图中这般不做任何装饰,凉风习习,也叫人怡然自得。
谁说轿子只能人抬肩扛?清末民初,山区里曾流行过一阵“骡抬轿”,两匹骡子一前一后,轿杆就固定在骡背鞍子上,只需一个轿夫跟着边走边吆喝控制方向即可。这种骡抬轿比普通轿子宽敞,甚至能同时容纳三四个人。图中前为马后为骡的轿子,其实就是骡抬轿的翻版。
若想让轿中人免受上下颠簸之苦,除了要找个技术好的轿夫之外,轿杠也必须够分量。硬实而缺乏弹性的枣木,是制作轿杠的上好材料。就像图中这顶凤舆上又直又粗的轿杠,抬起来弯曲的幅度不大,加上抬扣和麻绳的固定,即便路况欠佳,坐在轿子里的人也不会因此觉得路途太过漫长。
用花轿娶亲的风俗最早见于宋代。待嫁的女儿打扮停当,男方就会在凌晨派来迎亲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如果当天有几家同时娶亲,就要比谁赶得时间早,据说赶得越早将来就越幸福。朱红漆就的大花轿,雕刻“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等吉祥图案、外面再罩上大红色的彩绸帷子,红红火火,喜气洋洋。只是如今,坐花轿不再是新娘们的必选项目,上轿、起轿、喝轿、颠轿等一系列的送嫁规矩也渐渐被人遗忘。
这是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皇朝礼器图式》仿制的皇后凤舆,也就是皇后大婚时乘坐的花轿。轿身装饰着各种造型的龙凤图案,在轿厢里还放置着御笔“龙”字轴。天子位尊,即便是大喜的日子,也不会亲自到女家迎娶皇后,这“龙”字轴就成了皇帝的化身,在凤舆内陪伴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