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在春季,下午2点以后是中洞最美好的时光。因为这时西斜的阳光能折射进洞穴之中,给昏暗冷清的洞穴人家带去几个小时的光明与温暖。
在中洞每家每户都有两个石磨,大的磨玉米,小的磨豆腐。下午五点半,吴大妹正在自家门口磨玉米。刚放学回家的两位妹妹不约而同地前去姐姐家帮忙。
黄昏,雾霭渐渐散去。远山近谷均被夕阳所染。站在中洞对面的高坡上,举目而望,中洞就好像是大山突然睁开的一只眼睛。那条逶迤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青石板小路,如同一条苍茫于云山之间的“天梯”,曲折而险峻。
对于中洞人家来说,火塘不仅是他们取暖之物,同时也是他们待客聚会的最佳场所。刚忙完农活的王凤忠正在火塘边忙碌。
秋天,丰收了。家住洞口的吴光明家的吊脚楼上,挂满了玉米、南瓜、小米等,远远望去,斑斓的色彩,如同一幅洋溢着喜悦的秋收图。
中洞近百口人,每家每户,就是靠从洞穴外的石缝里开垦出来的那点土地过活。主要种植玉米与红薯,这便是他们一年四季的主要食物。
2008年2月4日(农历正月初十),是中洞小学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这是中洞小学在中洞的最后一个学期了。读完这学期,中洞小学将搬出洞穴,迁到位于格凸河畔的新校舍。
京砖的烧制过程十分讲究。一般分砻糠(谷糠壳)熏、片柴烧、棵柴(细的木材)烧、松枝柴烧等四个环节。现在一般都用谷糠与木材边皮料烧制。图中这位窑工刚加完砻糠,正在用专业的捅火杆翻动柴火,增加火的燃烧度。
干窑的窑工分工明确,有做坯工、运坯工、盘窑工、烧窑工、出窑工、装窑工等,分工极为细致,各工种互不干涉,又紧密配合。这也是干窑有别于普通砖窑的特点。沈家窑的窑工女多男少,在出窑日忙着搬砖的一半都是女窑工。
干窑内部是近似于圆锥体的空间,只在最顶部有一扇方形的小窗户,里面比较昏暗。即使停止烧窑几天了,这样狭窄的空间内温度还是很高,可见窑工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
冷却了几天才出窑的京砖仍然十分烫手,加之重量不轻,出窑可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女窑工力量之大、搬运速度之快、技巧之娴熟,丝毫不逊男窑工。累了一上午,好好享受短暂的午休吧。
京砖的码放格外讲究秩序,既要保证砖量多,又要确保每一块砖都能均匀受热,彼此间的距离大致相等,所以需要专业的装窑工。出窑时窑工挪砖能够井井有条,与装窑工的合理摆放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