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拍摄时间: 2005.04.10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清晨,在乌海一家小高炉炼钢厂里,这个工作了整整一晚的工人正准备吸支烟放松一下。他满身满脸都是尘灰,已经辨不出本来面目。像他这样在高污染企业工作的民工都来自贫困地区,许多人根本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每天都吸进大量的粉尘,对身体的影响可想而知。
拍摄时间: 2005.04.08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这是位在乌海一家白灰窑工作的民工,白灰窑是粉尘污染最为严重的工厂之一。在呛人的白灰中,你是否也会像照片中的民工一样,体会到同样“呛人”的人生味道?
拍摄时间: 2007.03.22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这位在石灰窑打工的民工刚回到住处,她的整个脸上都蒙了一层红纱巾,口鼻处又蒙上厚厚的一层布,不知道这样的行头是否真能帮她抵御石灰窑的粉尘。
拍摄时间: 2005.04.06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 在内蒙古乌海的这个小高炉炼铁厂里,由于当地劳动力成本低廉,硅铁出炉还采用比较落后的人工操作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拍摄时间: 2007.03.20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贺兰山脚下,每天都有3个大油罐车满载着化工废水到这里排放。废水属于宁夏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的一家化工厂。随着国家环保部门的日益重视,近两年在黄河上游陆续关停了一大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但是,很多未被关停的企业继续违规排放,有的转为更隐蔽地操作。
拍摄时间: 2007.08.02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正在石灰窑干活的民工。一个石灰窑一般有几十个民工,他们每天的工作是把石灰块敲成7-8厘米大小,供应给炼钢厂、电石厂作原料。漫天灰尘下,他们大多都是全副武装。
拍摄时间: 2008.04.12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西山嘴镇沙脑包村边,有一座周长14.8公里的巨型污水池,每天有大量的工业污水排入池中,污水的臭味弥漫在整个村庄。2006年4月10日,在一场洪灾中,这个污水池使数千亩农田失去了种植功能。如今,污水池的大坝还在一天天长高。
拍摄时间: 2005.03.11拍摄地点: 内蒙古乌海乌海工业园区曙光村的村民戴着口罩下地干活。由于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刺鼻气味,许多当地人出门时都要戴上口罩。没有面临过这种生存窘境的人们,也许永远也体会不了当地人的心情。
拍摄时间: 2006.04.23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一位想通过黄河河滩的农民飞身跳过污水的浊流。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一家工厂的污水排放口就设在黄河的河岸边,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流过河滩,直接排放到黄河中。
拍摄时间: 2008.03.23 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工业园,滚滚的黄烟让蓝天变得混浊起来。“因煤设市”的石嘴山凭借资源优势建起了多个工业园区,可是,天空中从此就再也看不到纯净的蔚蓝色。
拍摄时间:2005.03.12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 浓重的黄色烟雾从乌海一个焦化厂的大烟囱里不停地涌出来,随着西风向东飘散。这些开发区工业园引进的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这里的许多工厂虽然也安装了环保设备,但为了减少成本,这些设备往往会被搁置起来成为摆设,含有大量粉尘的有毒废气就这样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拍摄时间:2006.08.26 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 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烟尘漫天,能见度极低。在黄河两岸这块狭长的地带内,上千家重污染企业如果一起冒烟,方圆几十公里之内,即便是中午也会像黄昏一样暗无天日。
拍摄时间: 2006.04.23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在宁夏石嘴山,一个在黄河边放羊的老汉正到黄河里打水喂羊。河水半清半浑,清的一半是黄河水,浑的一半是宁夏第三排水渠排入黄河的污水。第三排水渠是从宁夏首府银川北不远的贺兰县开始的一条人工渠,分流黄河水灌溉两侧的农田,在石嘴山市惠农区流入黄河,有一百多公里长。如今,由于沿途经过许多工业园区,这条曾承载了多年农田浇灌任务的水渠变成了一条巨大的排污沟。
拍摄时间: 2005.07.29拍摄地点:宁夏石嘴山石嘴山河滨工业园区一家化工公司的围墙上写着“发展之路”,工厂里面是烟囱的丛林,背景是被染黑的天空。这多少有点讽剌。为了发展,我们不顾一切地破坏着自己和子孙后代们的生存环境,付出这样沉重的代价,值得吗?
拍摄时间: 2005.7.27 拍摄地点:内蒙古乌海 傍晚时分,内蒙古乌海一个发电厂排放出的浓烟遮蔽了本就十分惨淡的阳光。烟雾之下,是一排高耸的烟囱。现代版的荒原,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