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哀伤的白 未经修饰的素白,寄托着中国人的哀伤,表明自己因亲人离世而无心打理日常生活,所以只用不费工的织物的本色。这种“素”与孝服的粗、疏、稀一起暗示着生者与死者间的亲疏关系。往往最悲痛者连白都懒得计较,省去了漂洗的工序,而用最粗糙的白。图为云南元江一户人家的葬礼,人们身着白色孝服,将白色带缚于头上,那背后拖着的是长长的、无尽的哀思。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殿文
傣族 崇尚色/青黑、五彩 拍摄地点/云南元江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殿文 以青蛇、青鸠为图腾的傣族,视青黑色为基本的族徽色和祈佑色,除了在纹身和染齿时使用青黑以外,服饰也以青黑为主色调。傣族的一个分支——傣雅,妇女上身着短衣,下身穿三条土布围裙,从上到下,皆以青黑甚至纯黑色为主色调,腰间缤纷的彩色带饰勾勒出妙曼的身形,故而有“花腰”之称。这种在青黑之外运用五彩装饰的风俗,源于傣族的另一个图腾——孔雀。
蒙古族 崇尚色/白、蓝、红 拍摄地点/内蒙古锡林郭勒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殿文 蒙古族奉“苍色狼”、“惨白鹿”、白鹰为图腾,以白色为纯洁、幸福、吉祥的象征,牧民衣着好白皮袄,逢年过年办喜事,以白色蒙古袍为盛装,民宅以崭新的白毛毡蒙古包为尚,日常饮食以奶制品“白食”为主,并用它来祭天,称“白祭”。有的蒙古人用穿透9孔的铁铲把乳汁漏在白毛毡垫上祭祀落地的雷电,有的则在毡包前铺白毡垫,摆上27种供品供祭。图中的牧民来自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每年旧历六月初三,他们都要举办隆重的祭敖包活动,祭品自然也是他们最爱的“白食”。
喧闹中的安静:纵然身处闹市、人流如潮,寺院仍然维持着自己的内在逻辑,在不变的经书与每日的诵经中度过每一天的时光。
僧人的生活2:“辩经”是按照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推理方式,辩论佛教教义的学习课程,也是藏传佛教喇嘛攻读显宗经典的方式,多在寺院空旷之地进行,图为大家参与辩经的场景。
僧人的生活1:经历了政治动荡之后,1981年雍和宫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寺院里只有少数老、弱喇嘛,连正常的法事也很难做到,雍和宫开始从青海、内蒙古、辽宁等地招收青年喇嘛,如今他们已成为寺内喇嘛的中坚力量。定期招收僧人已成为定制,所以在今天的雍和宫可以看到许多年轻喇嘛的身影。
民俗的力量:与其说这是一种信仰,不如说这是一种风尚。当那么多人涌入雍和宫时,很难说究竟是因为皇家地缘,还是因为喇嘛教、时代久远的佛像,抑或仅仅是寻求安心。民俗如一条河流,融会了所有的因缘,才形成了今天的热闹场景。
“打鬼”:从乾隆年间开始,雍和宫每年都有自己的佛教节庆日,相沿成俗,已成定制。其中的喜迎新年大法会和大愿祈祷法会,因为都在正月,新年的气氛尤其浓重。大愿祈祷法会上的金刚驱魔神舞,则是正月节日里的高潮。这种舞俗称“打鬼”,由喇嘛僧扮演诸天神将来驱除邪魔,是以西藏风土舞为基调,吸取本教仪轨和印度瑜伽宗面具舞的某种形式而成,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密乘宗教舞蹈。雍和宫的“打鬼”,每次都围观者极多,有万家空巷之风。那时雍和宫昭泰门内外,搭满了官署的蓝布帐篷,而牌楼前则拥挤着卖大糖葫芦、风车和京味小吃的摊点。清代时,北京、蒙古等地藏传佛教寺院都会例演这种舞蹈,只是日期不同,故而当时京城流传“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
佛事活动:雍和宫僧人的佛事活动很多,并根据宗教节日的大小来决定举办佛事活动的规模。这是住持嘉木扬·图布丹在法轮殿主持佛事。
《喇嘛说》:雍和宫内的这个碑亭,里面方碑上的文字就是乾隆着名的《喇嘛说》。击退廓尔喀军之后的调查表明,其入侵的原因即活佛转世率出一族的利益冲突,以及驻藏大臣无法行驶对西藏的许多管理权。乾隆决心抓住这一时机,加强清廷对西藏的管理,立下章程并亲自写下《喇嘛说》,刻石碑立于雍和宫,宣召天下:活佛转世,金瓶掣签,永为定制。
白檀木大佛局部
花腰傣妇女的服饰华美艳丽,文身等习俗与古滇国贵族一脉相承,至今仍遗风不改。她们的盛装用料考究、刺绣精美、银饰琳琅满目,光彩夺目,彩带束于腰间,绚丽多姿;一双手戴几对银镯,十个指头都戴满戒指,丰姿绰约,整套衣服穿戴起来几乎无法劳动,只能参加礼仪性活动,是富贵身份的象征,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花腰傣是古滇国贵族后裔的说法。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殿文
鄂温克人的滑雪板是他们冬天的传统交通工具。主要以松木为原料,前端向上弯曲,后端呈坡形,滑雪板的中间有绑脚的带子,底部有用动物毛皮做的摩擦面。同现代滑雪板的构造原理非常相似。(摄于2000年)
赫哲渔民和捕获的大鳇鱼。鳇鱼被称为“淡水鱼王”,早年赫哲人时常能捕获几百甚至上千斤重的鳇鱼。如今,由于河流污染和捕捞过量,大鱼已经越来越罕见了。(摄于1993年)
赫哲人的冬捕场景。冬捕的工具主要是冰穿和鱼网,用冰穿打完冰眼后捞出冰块就可以下网。这是个技术活,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才能成功。(摄于2002年)
鄂温克人正在晾晒新割获的鹿茸,这是他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年的5月中旬到7月份,被使鹿鄂温克人称为“打鹿茸的时期”。(摄于上世纪80年代初)
一位鄂伦春猎人正将捕获的狍子拖回营地。
制作鱼皮衣的赫哲人。历史上,他们吃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将丰富的鱼资源演化为灿烂的鱼文化。今天,赫哲鱼皮衣制作工艺已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营地野炊。受狩猎生活的影响,鄂伦春族的传统食物以肉为主,面粉与野菜次之。有煮肉(乌罗仁)、烧肉(达拉嘎兰)、烤肉(席布兰)、晒生肉干(乌立特)和生吃(阿斯根)等诸多吃法。(摄于上世纪80年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