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这个出土于郑州西郊的三彩孔雀角形杯,属于不可多得的珍品,它在制作时吸取了美丽的动物孔雀的特点,从侧面打量,整个器具就像一个开屏的孔雀。
宋代钧窑玫瑰紫葵花盘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盘内外施青灰釉,釉面布满开片,并有大片的玫瑰紫彩斑,此乃以久负盛名的钧窑窑变工艺烧制而成。
河南省汤阴县出土的北宋白釉剔花梅瓶,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体略呈橄榄形,腹部饰剔花缠枝牡丹纹,肩部与腹下部刻菊瓣纹。花纹处施白釉,余皆露褐色胎质。所谓剔花,乃是将花纹以外的地子剔掉,使得花纹装饰更为醒目,常见有白釉剔花和酱釉剔花两种。在宋代磁州窑系中,以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的剔花工艺最为精湛。
1963年河南省禹县出土的北宋钧窑天兰釉瓷炉,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高13厘米,炉内外均施天兰色釉,炉内有对称的三块未施釉,乃其内套烧小件器物所致。釉质晶莹,釉色纯正。
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园出土的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青铜制盛酒或盛水器,此壶原为一对,一件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件藏于河南博物院。原器通高126厘米,壶的顶端是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着一只仙鹤,展翅欲飞,壶两侧的耳朵是龙形怪兽,器身装饰着蟠螭纹,腹部四角也都有立体小兽或吐舌的卷尾兽,构思设计十分精细巧妙。
2007年7月,世界旅游小姐参观在安阳展出的“国之重器”司母戊方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王孙诰编钟,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目前我国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编钟。这组编钟一共26件,形制相同,只是大小依次递减。这套编钟是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一套青铜打击乐器,仍可以用来演奏。
“除罪金简”是在嵩山深处发现的女皇武则天唯一的一件文物。据说唐代时期武则天曾经数次登临嵩山,祈祷中岳庇佑。有一次武则天登临嵩山之后,大病一场,不久痊愈,她派人在金简上书写自己的罪状,然后登临嵩山投入深山。一千余年后,登封的一个农民在嵩山植树,无意中在石头下的土壤里发现了这枚金简,当作废铜拿回了家,后来被文物部门收藏。
而缀玉面罩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看上去惟妙惟肖。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腰佩宽柄器玉人,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这件玉人是商代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品,琢玉工匠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加上雕刻手法细腻,把人物的精神风貌表现得十分传神。
河南博物院文物专家说,在淅川丹江流域的楚墓出土的铜鼓架座(也称神兽)也是稀世的文物精品,曾经在1998年荣获“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大奖。
出土于西汉末期梁王墓的“金缕玉衣”,是用2008块玉片和金丝缀合而成,是上古贵族的敛葬服饰,更是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当时人们十分迷信,认为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根据身份与等级的不同,玉衣的联缀又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丝缕。
1972年在河南省郑州市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双连壶,是以泥质红陶做成,两壶相连,连腹处有一圆孔相通,两壶体近于橄榄形,通体施红衣,绘黑彩平行线条纹。
被誉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云纹铜禁,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在传世器和考古中都很少发现,这件铜禁是197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对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出土的,出土的时候破碎严重,文物专家根据史料记载进行了复原。整个铜禁重90多公斤,长方形,非常像今天的茶几和案子,铜禁四周装饰有透雕的云纹,看上去像天空飘浮的云朵一样。
在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3500多组件玉石器,是继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之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批商周玉器。墓葬主人梁姬胸前所佩五璜联珠组玉佩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颗红色或橘红色玛瑙珠、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具有很高的文物和文化价值。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个大方鼎上(上)刻有“司母辛”三字铭文(下),这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河南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金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是预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铸出来的,因为陶范质地松软,雕刻比龟甲、兽骨更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绘图性质更强,更为接近原始文字。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阎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