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图1
◎◎◎左页中的瓷器残片出土于神垕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属于北宋晚期的钧瓷标本,表面已经可以看到钧瓷典型的紫红釉;上图的天青釉红斑碗由出土的残片拼接修复而成,出现在遗址更晚的地层中,对红色的运用在这一时期已经十分成熟,红斑虽然随意却精美无比。
上图中的两个拱形为左上图窑炉的一部分,即后室尾部的两个添火孔拱顶。在窑底和添火孔中发现了大量的草木灰,窑壁上涂抹有耐火泥,全部被烧结,局部被高温烧烤得流淌下来并呈熘状。这个窑形制特殊,其长形的窑室结构不同于常见的馒头窑、龙窑,而是从前向后斜降,并只有一个大烟囱排烟。专家认为其在物理热功上是合理的,从前到后依次生火烧制,有利于充分利用热能,提高烧成的温度。
◎◎◎这是从遗址中出土的一对注壶(修复),窑址中出土的大多都是没烧好的废弃品,左边这件为没有达到烧成温度而烧坏的废品,右边这件已经挂上钧釉,但釉色仍不理想。除了与同时代其他器物的对比,能进一步证明钧瓷始烧于北宋晚期之外,这对注壶还体现了钧窑的独特烧制方法,即厚釉工艺:先将坯体素烧,然后再多次施釉,才能烧成厚釉钧瓷。
上图是在神垕镇钧窑遗址发现的窑炉(时代为北宋晚期到金代),残长12.92米,宽2.26米,呈长方形,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在前后室的南壁各开了3个添火孔,窑炉尾部口径1.1米的圆洞为窑炉唯一的大烟囱基部,以石砌小孔与窑室相连。正是在这座不起眼的窑炉里,经过一番烈焰煎熬,最终诞生了最早的钧瓷。
图2
◎◎◎上图是一个用出土残片修复的茶盏托,其上通常会配套有一个喝茶用的茶盏。除了这个独特的器型,在神垕钧窑遗址中还出土了多种其他器类,有碗、盘、洗、盒、盆、注壶、罐、瓶、香炉、器盖、枕等。
◎◎◎犹如一朵蓝色的莲花静静地绽放,这就是神垕镇刘家门窑址中出土的钧窑天青釉莲瓣洗(修复),它的釉色几乎可以和同期汝瓷媲美,因此有推测认为钧窑最初是仿当时盛极一时的汝窑,在其后的发展中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图3
图4
图5 ◎◎◎这个跨页中的5件瓷器,是中国红色瓷器的代表,而这种炽烈的颜色出现在瓷器上则是从钧瓷开始的,越到晚期出现在瓷器上的红色层次越丰富。图1是北宋钧釉红彩玉壶春瓶(英国大维德艺术基金会藏),窑工对钧瓷红釉的控制已炉火纯青,红色如彩霞般流畅;图2是明洪武年间的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以釉下铜红彩描绘,色彩精细而稳定;图3是明永乐年间的鲜红釉高足碗,鲜红釉又称祭红、宝石红,也是通常所说的“中国红”;图4是清康熙年间的豇豆红釉菊瓣瓶,豇豆红釉又称桃花红、美人霁,仔细看红釉中有泛绿色的苔点,烧成难度很高;图5是清雍正年间的胭脂红釉盘,这种红色像女性化妆的胭脂之色,又称为洋金红,是受西方影响后加入微量的金元素作为着色剂烧成的。(图2、3、4、5为故宫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