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2006年4月底,一对分离达半个多世纪的莲鹤方壶在河南省博物院团聚。双鹤并肩而立,凝望彼此,脉脉含情。置身在它们身旁,人们感慨唏嘘,这不仅仅是一对古老青铜器皿的会合,更是一种源自传统并被赋予时代内涵的文化精神的交融。
图6 (图5与图6这一对方壶,虽身高、体重上有小小的差异,但器型、纹饰完全相同。方壶颈修长,腹扁鼓,有圈足,形体秀丽俊俏,与西周时期铜方壶相仿,而其附设配件和花纹,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壶盖内外壁皆雕镂精细的蟠虺(huī)纹,这种纹饰又称蛇纹,以盘曲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壶的双耳加饰两条回首伏龙,圈足下为两只立体伏虎,圆雄浑壮,生动逼真。壶颈、肩和圈足皆以粗细不等的阳凸线雕出娟丽清秀的纹饰,腹部则留出4块空白,给人以清新感,避免了通体细密花纹造成的繁复。器身外璧上缀乳钉,壶胸及腹上有十字形凸棱分隔,为春秋之代表器。)
图5
2006年4月25日上午10时,来自北京的“立鹤方壶”在双方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进入了河南博物院文物库房的一个特定的房间,莲鹤方壶在这里已经“翘首以盼”。
图13 铜匜(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匜为水器,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是盥手注水之器,《左传》中有“奉沃盥”之语。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说明匜是古代贵族盥洗时浇水的用具。但当时的人们并非在匜中直接洗手,而是由专人将匜内盛满水,然后将匜慢慢倾斜,使水从缺口处缓缓流出。为了使匜中的水不溅落在地上,古人在使用匜的时候,还需要有另一个人捧着盘在下面接水。因此,匜和盘往往是配合使用,考古发掘中也常常看到匜和盘在一起出土。匜的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郑公大墓出土的有4件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为槽形流的素匜(图12),通体素面,流下和后尾各有一环形钮。此匜为两件,现分藏河南省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一种为兽首曲管式流的兽首匜(图13),注水时,水出兽口。器身如一只张口的兽,给人以狞厉威严之貌。兽首匜也为两件,现藏台北历史博物馆。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青铜礼器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威,并且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像这样精美的青铜,也只能是王室贵族才能享用,并且死后还带到阴间继续享用。
图12 铜匜 (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图3 (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图8 镈钟(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罍,是一种短颈、浑圆的酒器。该图是一件名为云龙的器物的局部。这件罍为罍中之至大至宝者,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此器重要在于肩部的4条双龙耳饰,双龙耳饰由向上的方形身躯的龙,和向下圆形身躯的龙相蟠纹,向下者龙口衔环。双龙身上纹饰各自不同,方形龙用三角细涡纹,圆形龙则饰以波状鳞片纹。器腹上半是云龙纹,中段是蟠虺纹,罍肩上之龙纹纹饰用“C,S,L”等字形不同的蟠龙纹。各种纹饰交相呼应,简直令人眼花缭乱。
图14 蟠螭纹沿耳陪鼎(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王子婴次炉
图2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4 (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图2、3、4均为蟠虺纹曲耳牢鼎,被收藏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里。鼎是青铜礼器中的主要食器,但多数不是直接的烹煮器,为“明尊卑,别上下”的礼器。本页图中的三件鼎皆为郑公大墓出土的蟠虺纹曲耳铜鼎,侈口,敛颈,深腹,圆底。颈部两侧附两个曲耳,腹部附两个牛首环钮,底部附3个兽首蹄足。青铜专家关葆谦以其上有牛首钮且形体硕大而定其名曰牢鼎。牢鼎共有9件,其中河南省博物院藏5件,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台北历史博物馆1件,另有1件下落不明。
图15 蟠螭(chī)纹沿耳陪鼎(收藏于深圳市博物馆)郑公大墓中出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鼎,除了前面所见的曲耳鼎(牢鼎)之外,还有盖鼎和沿耳鼎两种。图14、15的这两件器物便为蟠螭(chī)纹沿耳铜鼎。该鼎小于牢鼎,所以也称其为陪鼎。其侈口,直腹,圈底。沿上立一对方直耳,腹部有6条扉棱,底部接3个兽首蹄足,腹部饰两周蟠螭纹带,耳外饰窃曲纹。蟠螭纹是最早出现在古代青铜器上一种纹饰。蟠螭为龙的一种,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窃曲纹则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形似兽体而不辨首尾。 一墓随葬多种鼎的习俗在西周晚期已见端倪,东周时,一墓随葬多类鼎更为普遍。这种多鼎随葬的习俗应与鼎的功能分化有关,正如我们在文献和青铜器铭文中所见到的,东周之鼎已有镬鼎、升鼎(牢鼎)、羞鼎(陪鼎)、鼎于、汤鼎、鼎升等不同名称和功能。但不论有多少种鼎,最少有一类列鼎显示其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其数必为“一三五七九”,此外,其他各类鼎则无常数,有以“一三五七九”之数且成列者,亦有不遵此例且不成列者。新郑器群中的鼎虽有三种类型,且表面上看去都似成列,但根据前人着录和现有的器物分析,唯有曲耳鼎显示墓主之身份。作为陪鼎的蟠螭纹沿耳鼎,是与牢鼎配套使用的,陪鼎的多少没有牢鼎那么重要,它主要是用来盛放佐料的。郑公大墓出土的陪鼎共有6件,其中河南省博物院藏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件,深圳市博物馆藏1件,台北历史博物馆藏1件。
图7 镈钟(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6 镈(bó)钟(收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该钟钟身纹饰以粗疏的蟠虺纹布满下方,具有春秋时代的纹饰特点。上端悬钮为镂空蟠螭纹,故也称螭钮特钟。 郑国编钟的悬挂方式有其固定的模式,共由24件组成,分三肆悬挂,上两肆为编钟,每肆各10件,下肆为四镈。郑公大墓中出土了19件编钟(其中一件疑为出土时便已散佚)和4件镈钟。 镈钟,也称特钟。特钟之特征在于单悬,器型较编钟为大。编钟是中高音钟,演奏作旋律之用,其七声俱全,并有较多的半声音阶;而镈钟则为低音钟,演奏时用来和声和掌握节奏之用。清脆嘹亮的小型钟与悠远浑厚的镈钟组合,构成了郑声独特的旋律特色,为我们寻觅久已湮灭的郑卫之音提供了探索的途径。但是,郑公大墓的镈钟、编钟分隔三地,它们何时才能团圆,重奏“郑之音”?
蟠虺纹饰(蟠虺纹以盘屈的小蛇为形象,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
镇墓兽·云龙罍(léi)(郑公大墓的镇墓兽(上图),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该器物兽面人身,双脚各踏一条曲身昂首的蛇,手臂抽象为两条曲线上扬,与头上伸展出的两条曲线在空中呈4点座状,就是根据这4条曲线,再根据文字记载,有专家认为此物是王子婴次炉的炉座。该镇墓兽虽是春秋年代的作品,但夸张变形的设计体现了最现代的艺术观念,传达出的威严神秘气氛千年不散。)
虎形尊(酒器,原名虎头兕觥(sìgōng),器足极短,睁眼圆瞪,口张开,耳竖起,尾向上卷翘,与有链之盖连接,四肢上部以雷纹为饰,造型稚拙可爱。虎形尊为周人常用之器,但现在发现很少。故此,这件郑公大墓出土的虎形尊就显得十分珍贵。现收藏地为台北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