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作者本人与CNG联系, 010-64865566-226, 我们将为您同步地理网账号或丰富和完善专栏主页。
龙窑局部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惟一一座烧制元青花瓷器的窑炉。窑炉旁残长达25米、高1.2米的码头护坡和踏道,印证着这座窑炉附近曾经何等繁荣!
龙窑发掘现场
烧制瓷器时,将瓷器坯件放在专用的匣具中,再将匣具一件一件叠高,一排一排放平,叠满窑床,即是“满窑”。瓷器在匣具中烧成,避免了器物外表被窑火熏染,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图为考古发现的变形粘连的坯件和匣具。
用匣钵钵盖砌成的码头护坡
古井出土的元代青白釉酱口盅
青花小酒盅清代制造,可能是与陶灯盏一同使用的祭祀酒神的用具。
位于遗址中心部位的水井水井始建于元代,中经增建、修补,近代废弃。井深4.25米,周围有三合土构筑的散水和用红石、青砖砌成的水沟。所谓“美酒必有佳泉”,水井为酿酒过程提供优质酿造用水和生产用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炉灶和蒸馏设施遗迹炉灶始建于明代,由火膛和工作坑组成。烟道位于火膛头部两侧,可以减少热损失,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蒸馏设施直径0.8米,高0.62米,距炉灶0.85米。据专家考证,它是供蒸馏过程中盛放冷水或“天锅”的地方。它们是白酒蒸馏工艺过程的再现。
腰形酒窖腰形酒窖出现于近代,系把两个圆形酒窖的地缸封闭改造而成。作为小曲白酒生产向大曲白酒生产转变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态被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元代酒窖发掘现场江西李渡无形堂元代酒窖直径约在0.65—0.95米之间,深度在0.56—0.72米之间,是国内特有的圆形地缸发酵池,被用于生产小曲工艺白酒。
李渡老街历史上的李渡镇曾一度酒坊云集。尽管李渡镇已改变得面目全非,但仍可从其保留的清代老街和建筑中寻觅到当年酒楼、酒肆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