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沈阳修故宫

朝阳下的沈阳故宫一角:崇政殿左翊门额枋上,新修复的彩画光彩照人,与旁边日华楼上暗淡的旧彩画相映成趣。
讲述人/陈伯超 李声能 李理 王成民 刘巧辰
扁鹊说:认真体检,及早治疗
“沈阳故宫正在修缮,去看看吧!”今年4月,从沈阳出差归来的小亮神神秘秘地对我们说。古建筑修复,确实够神秘:那些亭台楼阁总被围挡、脚手架遮得严实,揭开“面纱”便已焕然一新。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走进沈阳故宫正在修缮的建筑之前,我以为会看到满地木料、工人们现场拼装复杂木构件的场面。然而实际上,连一段木头都没瞧见。工人们搅拌灰浆,在屋顶涂涂抹抹,维修的地方甚至没露出木结构来。
见我有疑问,古建工程部的刘老师笑了:“记得《扁鹊见蔡桓公》吗?古建筑也一样,疾在腠理,及时治好,就能继续健康长寿。我们修的大部分是这一类。要是修木结构,那说明房子已经病入膏肓,治起来就麻烦啦。”
原来,中国传统建筑里,承担房屋主要重量的不是四壁砖墙,而是整个木结构“骨架”。俗话说“墙倒屋不塌”,只要木结构还顶得住,房子就没事。为了保护木结构,就要在“疾病”尚在外部时及时处理。比如屋顶的望板、椽子等木料,容易因渗水而糟朽,若在发现局部渗水时,就揭开瓦片,修复下面的“灰背”(隔水层),便可保木头无虞。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