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缉”飞瀑草


按图索骥,跨省演习
“消失60年的飞瀑草,重现江湖!”2019年1月,一条来自广东的新闻在我的朋友圈刷屏了。广东最早的飞瀑草记录,是一位外国学者留下的标本,1958年采于“广东从化流溪河那石”。这“那石”是哪块石头?估计只是个模糊记录。具体在哪儿多年来无人知晓,不过今年,终于让研究人员找到了。我所在的广西植物爱好者群里也炸了锅,有人贴出飞瀑草照片,以及一则“通缉令”:希望群友按图索骥,寻找本地的飞瀑草。
你要问我们为何如此激动?因为“飞瀑草”既奇特又珍稀:它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山谷中、急流(尤其是瀑布)冲刷的岩石上,却不像水草、浮萍一样随波逐流,而是紧紧抓住石面,还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养分开花结果。不过,飞瀑草对水质要求高,只有非常清澈的小瀑布中,才能找到它,目前国内仅海南、福建、广东、贵州和云南发现有零星分布。

广西被云贵粤三省环绕,环境气候相仿,多半也有飞瀑草,只是尚未被发现。我热衷于拍摄记录稀奇古怪的植物,已有35年。自从2011年听说飞瀑草,我就一直在寻它,8年了都没找到。听到这消息,我打算先去邻省广东看看实物,预习“功课”。飞瀑草若非赶上开花,实在难找难认。春节正赶上花期,于是大年初二,我便从广西驱车前往广东从化。
山村溪头,密恐“花海”
报道中只透露它位于流溪河上游,我根据卫星地图缩小了范围:在一个生态旅游村附近的小溪里,溪边还有水泥小路。我沿路径直将车开到村头,再下车溯溪而上。从村头走到后山,一无所获。我正坐在溪边一块大石头上休息,瞥见水边有些芝麻大的小红球,密密麻麻爬了一片。这画面和新闻照片好相似。我赶紧端起相机,在微距镜头里观察“芝麻”——真是飞瀑草!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