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鹰类档案
文章出自:博物 2019年第10期 作者: praying 郑秋旸
鹰、隼、 鸮 猛禽“御三家”
作为恐龙的后裔,鸟类没有继续称霸陆地,却统治了天空。尤其是那些展翼高飞、喙尖爪利、将力量速度灵巧集于一身的猛禽,就连我们人类都深感艳羡和敬畏。

许多年来,鸟类学家把所有猛禽都归入隼形目、鸮形目两类,前者支配白昼的天空,后者则是暗夜杀手。然而后来基因测序表明,原先隼形目当中的鹰、隼两大家族血统相距甚远,说起亲缘关系,倒是隼类和鹦鹉更亲近些。于是从2013年起,旧隼形目被拆分成了鹰形目和隼形目,与鸮形目鼎足而三。

鹰形目
包括鹰科、鹗科、蛇鹫科,以及极具争议的美洲鹫科。其中鹰科最为兴盛,约有250种,包括各种鹰、雕、鹞、鸢、、鹫等,分布遍及南极洲之外的全球各大陆。除了各种鹫主食腐肉,其余种类多靠猎食活物为主,主要猎杀工具是尖锐的爪。鹗科和蛇鹫科都只有一种,分别是全球广布的鹗(鱼鹰)、非洲的蛇鹫(又名秘书鸟)。至于美洲鹫科的神鹰、美洲鹫等,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和鹳类关系更近,而将其单列为美洲鹫目。
包括鹰科、鹗科、蛇鹫科,以及极具争议的美洲鹫科。其中鹰科最为兴盛,约有250种,包括各种鹰、雕、鹞、鸢、、鹫等,分布遍及南极洲之外的全球各大陆。除了各种鹫主食腐肉,其余种类多靠猎食活物为主,主要猎杀工具是尖锐的爪。鹗科和蛇鹫科都只有一种,分别是全球广布的鹗(鱼鹰)、非洲的蛇鹫(又名秘书鸟)。至于美洲鹫科的神鹰、美洲鹫等,有些学者认为它们和鹳类关系更近,而将其单列为美洲鹫目。

隼形目
如今只剩隼科,包括各种飞行迅捷、擅长空中捕食的隼,以及生活在南美洲、腿长善走的几种巨隼。隼类的上喙带有齿突,这是它们的标志性武器,用脚抓住猎物后低头朝其后颈咬上几口便可致命。
如今只剩隼科,包括各种飞行迅捷、擅长空中捕食的隼,以及生活在南美洲、腿长善走的几种巨隼。隼类的上喙带有齿突,这是它们的标志性武器,用脚抓住猎物后低头朝其后颈咬上几口便可致命。

鸮形目
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猫头鹰。它们的脸部羽毛都形成“面盘”,用来帮助收纳声波,锁定猎物位置。周身羽毛柔软自带降噪效果,能让它们在暗夜中实现无声飞行。双脚的外侧脚趾,还能翻转形成对握状(即两个“拇指”效果),攥握范围更大,利于夜间“盲抓”。
就是各种大大小小的猫头鹰。它们的脸部羽毛都形成“面盘”,用来帮助收纳声波,锁定猎物位置。周身羽毛柔软自带降噪效果,能让它们在暗夜中实现无声飞行。双脚的外侧脚趾,还能翻转形成对握状(即两个“拇指”效果),攥握范围更大,利于夜间“盲抓”。
“鹰”的身体密码
鹰形目猛禽(以下用“鹰类”泛指)几乎每天都无肉不欢,要么是飞行搏杀的猎手,要么是搜寻尸体的清道夫。因此它们身体的各部分“零件”都高度特化,确保具备优秀的机动、搜索、杀戮和进食功能。






阴盛阳衰?
“母老虎”再厉害,实际也要比公老虎娇小得多。然而“母老鹰”却比公老鹰更威猛——鹰形目猛禽的雌性,普遍比雄性体型更大、更强壮。鸟类学家对此有诸多推测,通常认为这与觅食习惯、家庭任务分配有关。
对猛禽来说,较小的体型意味着机动性更强、速度更快,大体型则在力量和耐力上占优。猛禽多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里,孵蛋、看护幼雏主要由雌鸟来管,雄鸟则负责打猎送餐。雌鸟体型较大,就有更强的护卫能力,也更能忍受饥饿,有利于守巢;而体型较小的雄鸟机敏灵活、猎食效率高,更适合出外勤。
育雏后期,夫妻俩都外出觅食,会根据体型差异分配任务:大块头的雌鸟捕捉较大猎物,而小个子的雄鸟则更多去狩猎小鸟小兽,这样对领地内的猎物资源能够利用得更充分。而主食动物尸体的秃鹫和兀鹫,无需这种分工,雌雄体型差异就不太明显了……图为非洲鱼雕,左雄右雌。
“母老虎”再厉害,实际也要比公老虎娇小得多。然而“母老鹰”却比公老鹰更威猛——鹰形目猛禽的雌性,普遍比雄性体型更大、更强壮。鸟类学家对此有诸多推测,通常认为这与觅食习惯、家庭任务分配有关。
对猛禽来说,较小的体型意味着机动性更强、速度更快,大体型则在力量和耐力上占优。猛禽多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里,孵蛋、看护幼雏主要由雌鸟来管,雄鸟则负责打猎送餐。雌鸟体型较大,就有更强的护卫能力,也更能忍受饥饿,有利于守巢;而体型较小的雄鸟机敏灵活、猎食效率高,更适合出外勤。
育雏后期,夫妻俩都外出觅食,会根据体型差异分配任务:大块头的雌鸟捕捉较大猎物,而小个子的雄鸟则更多去狩猎小鸟小兽,这样对领地内的猎物资源能够利用得更充分。而主食动物尸体的秃鹫和兀鹫,无需这种分工,雌雄体型差异就不太明显了……图为非洲鱼雕,左雄右雌。

鹰飞七式——赏鹰就像看航展
鹰类的飞行观赏性极高。它们时而展翅直冲云霄,扶摇而上大气磅礴;时而夹翅从天而降,电光火石惊心动魄。不同种类的鹰、雕、鹞、鸢、、鹫,各自都有最擅长、最具标志性的飞行方式,而且许多种类堪称全能飞行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切换飞行模式。

长大先“装嫩”——“青年装”与“成年装”
鹰类猛禽的幼鸟,从刚出壳浑身毛茸茸的状态,到换上第一身完整的羽衣,只需要几个月。此后它们便开始学会离巢飞行并逐步独立生活,此时它们的体型已经和成鸟接近。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青少年”们的羽色,会和父母有明显差别。一般说来,小型鹰类的年轻个体,通常要两三年才能变为成鸟模样,而寿命长达数十年的大型雕类,往往长到六七岁才能完成“换装”。有意思的是,在换上成鸟羽衣之前,它们不但早就能够独自捕猎谋生,而且已经具备生育能力,有的甚至开始参与繁殖。若有一对老夫妻意外丧偶,在周围活动的小青年便有机会及时替补上。
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鸟类学家还没有定论。通常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年轻猛禽的青涩羽衣,是向同类表明“我还是个宝宝”,意在减少敌意,请“老前辈”在争夺食物、领地以及求偶争斗时爪下留情。鸥类、信天翁等一些寿命较长的鸟类,也有类似的成长历程。图为雀鹰从幼年到成年(2~3年)羽衣的变化过程(从左至右)。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松翰
鹰类猛禽的幼鸟,从刚出壳浑身毛茸茸的状态,到换上第一身完整的羽衣,只需要几个月。此后它们便开始学会离巢飞行并逐步独立生活,此时它们的体型已经和成鸟接近。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些“青少年”们的羽色,会和父母有明显差别。一般说来,小型鹰类的年轻个体,通常要两三年才能变为成鸟模样,而寿命长达数十年的大型雕类,往往长到六七岁才能完成“换装”。有意思的是,在换上成鸟羽衣之前,它们不但早就能够独自捕猎谋生,而且已经具备生育能力,有的甚至开始参与繁殖。若有一对老夫妻意外丧偶,在周围活动的小青年便有机会及时替补上。
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鸟类学家还没有定论。通常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生存策略:年轻猛禽的青涩羽衣,是向同类表明“我还是个宝宝”,意在减少敌意,请“老前辈”在争夺食物、领地以及求偶争斗时爪下留情。鸥类、信天翁等一些寿命较长的鸟类,也有类似的成长历程。图为雀鹰从幼年到成年(2~3年)羽衣的变化过程(从左至右)。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杜松翰
天幕点将谱——看“鹰姿”,识别中国常见鹰类
我国的鹰形目猛禽种类众多。小的如日本松雀鹰,仅比巴掌稍长、体重才100多克;大的如高山兀鹫,蹲着近1米高、体重可达10公斤。它们有的爱搞偷袭,有的擅长追猎,有的沉迷食腐。形形色色的“鹰将”们,占据着森林、高山、湿地、荒漠等多种生境,几乎覆盖了全国领空。即便无缘等到落地近看,通过观察它们在空中飞行时的姿态,也能认出大致类群。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