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寻鸣虫

深圳杨梅坑海边
双齿海针蟋:“哑巴”蟋蟀海里游
2012年9月的傍晚,我来到深圳东部的杨梅坑海边散步。此时正是退潮时间,之前被海水半淹没的礁石完全裸露了出来。我一时玩心起,走下步道,跑到礁石上,即兴赶个小海。海螺在啃食海藻,螃蟹在捡拾碎屑,浪花撞击礁石,溅了我一裤腿。礁石上满是海蟑螂(一种形似潮虫的等足目动物,不是真的蟑螂),它们是海滨最常见的小虫,我所到之处,它们就像潮水一样“唰”地退去。

雌性双齿海针蟋,成虫的 产卵器 颜色深,末端呈矛状,若虫的则是浅色,末端圆滑。
这时一只小小的身影停在前面的礁石上,不像海蟑螂……倒像蟋蟀!我见过许多海滨绿化带里的蟋蟀,却从没见过泡在海里的石头上有蟋蟀。走近一看,还真是蟋蟀,不止一只,有雄有雌。它们体长1厘米左右,雌雄都无翅,正忙着找有机物碎屑吃,还有一只正在啃食海蟑螂的尸体。

杨梅坑海边的藤叶上,一对悠悠金蟋正在交配,雄虫(下)排出了乳白色的“精荚”。悠悠金蟋不是新物种,1990年就被发现于越南,但在我国出现还是第一次,由我在2012年发现和记录。

雄性双齿海针蟋正在啃食海蟑螂尸体。
在蟋蟀家族中,没长翅膀的多半还是若虫,我打算带回去养着,等变为成虫了再鉴定。可这群小家伙相当敏捷,不是钻石头缝就是跳进海里,我这双手总跟不上它们。赶在天黑前终于抓到五六只。回家后,我给它们布置了生态缸:铺一层小石子,再放几个大石块,倒些海边舀来的海水。这种蟋蟀虽然能游会儿泳,却终究是陆生动物,泡久了会淹死。所以海水只是用来保持湿润,不能没过小石子。日常喂蟋蟀饲料。
一个月过去了,它们都活蹦乱跳的,却没有一只长出翅膀来。又等了两个月,依旧如此。我开始怀疑:难道它们已经是成虫了?我赶紧打开电脑,放大之前拍的雌虫照片,这才发现,它的产卵器颜色深,且末端呈矛状——已经成熟了,原来我养了三个月成虫!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